-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32
— PAGE 32 —
《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根据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精神,我省结合本省实际,编制了《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重点推进10种优势农产品和21个优势产业带建设,实现了主要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为制定《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的主要成效、做法与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成效
2003年《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以来,全省加大工作组织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着力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升了优势农产品整体发展水平。
1、生产稳定发展,集中度提高。2007年全省小麦、水稻、棉花、茶叶、蔬菜、蜂产品、水产品总产量为1239.55万吨、1523.94万吨、37.47万吨、7.08万吨、2233万吨、1.43万吨、166.45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加69.79%、15.25%、6.12%、46.6%、18.2%、23.28%、1.88%。油菜总产量118.2万吨、花生总产量61.81万吨,因受市场影响,面积减少,总产减少。猪牛羊禽肉总产量323.51万吨,持平稳定。10种优势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小麦、水稻、“双低”油菜、花生、茶叶、蜂产品、水产品优势区域生产集中度由2002年的81.2%、35.0%、76.1%、70.57%、48.8%、60.3%、48.6%分别提高到83.50%、39.76%、85.82%、75.54%、65.25%、64.34%、49.17%,棉花、蔬菜、猪牛羊禽肉优势区域相对稳定,优势农产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2、品种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优势农产品品种进一步优化,优质率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小麦优质率61.3%,水稻优质率68%,油菜优质率91%,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35.9个、33个和11.2个百分点,名优茶和高品质棉继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畜禽良种覆盖率达86%,渔业良种覆盖率达75%,蔬菜生产基地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7%以上,畜产品瘦肉精检出率为零,水产品氯霉素检出率为零。全省涌现出“稼仙”牌大米、“雁湖”牌面粉、“丰大”牌面条、“大平”牌油脂、“汪满田”牌茶叶、“福润”牌肉产品、“女山湖”牌大闸蟹、“百春牌”蜂产品等一大批名牌产品。
3、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增强。全省围绕10种优势农产品,培育十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2007年,全省龙头企业(组织)发展580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0家,省级龙头企业313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50家、超5亿元的达40家、超10亿元的达15家。全省龙头企业(组织)带动农户690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全省农民户均增收1000元。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组织化程度提高。全省围绕优势农产品,在优势区域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2007年全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5650个,基本覆盖了全省10大主导产业和21个优势产业带(群),为推进农业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
5、市场开拓步伐加快,营销领域拓展。全省已建成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近418家,其中产地批发市场160多家,有27个重点批发市场被农业部确认为定点批发市场,全面开通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活动,与沪、苏、浙、鲁、粤五省市签订了农业合作框架协议,与上海签订了《沪皖安全优质农产品互认协议》。不断拓展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空间,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农业合作关系。2007年,全省在沪苏浙地区注册、主要从事农产品贸易的公司达876家,年销售额已达340.75亿元。其中,全省在上海注册、主要从事农产品贸易的公司达347家,年销售额已达226亿元。
6、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优势产品贡献大。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6元,比2002年增加了1439元,年均增长13.59%,结束了多年低位徘徊状况,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1820.86元,比2002年增加了516.06元。据调查,优势区域的小麦、水稻平均亩产比非优势区域约高160斤、220斤,农民亩均增收116.8元和162元。
(二)主要做法
总结《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情况,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主要做法为:
1、在工作布置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