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答案.docVIP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历史纲要导引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清朝统一。 学科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 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 史料实证 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历史解释 明确历史解释研思戚继光平倭,明末农民起义和清朝统一 唯物史观 立足唯物史观认知明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家国情怀 渗透家国情怀感悟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知识点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动乱波及全国。佃农出身的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内阁的设立 (1)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内阁的设立: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俗称“内阁”。 (3)“票拟”和“批红” ①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②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4.明朝后期宦官专权 (1)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3)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实施恐怖统治,被称为“九千岁”。 [学习聚焦] 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窃取了更多权力。 [知识拓展] 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原因 (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2)现实原因: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的职权扩大。 (3)元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 (4)直接原因:宰相专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易误提醒] (1)明朝的内阁首辅并不是宰相。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但它始终没有法定的地位。职权范围不明确,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2)明朝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史称“郑和下西洋”。 (2)影响: ①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消极方面:郑和下西洋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2.戚继光平倭 (1)海禁与“倭乱” 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造成巨大破坏。 (2)戚继光平倭 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加上后来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才稳定下来。 3.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1)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3)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4)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学习聚焦] 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 [知识拓展] 郑和能够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1)物质基础:明初国力强盛。 (2)客观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等。 (3)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坚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等。 [知识拓展] 戚继光平倭 明朝中期,倭患愈演愈烈。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l5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