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蜓目的分类 主要分类依据:壳形、旋壁构造、隔壁性质和次生堆积物 两个超科: 纺锤蜓超科(旋壁由致密层、透明层或 蜂巢层及疏松层组成; 具旋脊和通道)C—P 费伯克蜓超科(具拟旋脊、两组副隔壁, 旋壁:致密层+蜂巢层 隔壁平直)P 蜓类的演化 主要的演化趋向:早石炭世后期 — 二叠纪末期 1、壳体不断增长:低级1mm,高级可大十几倍。 壳形:短轴型——等轴型或长轴型 2、旋壁构造复杂化:极为重要而明显的现象。 单层式——三层式——四层式,出现蜂巢层C2 ——副隔壁P1(加固蜓壳的结构) 3、隔壁和旋脊的变化: A类:隔壁平值,旋脊发育—— 隔壁两端褶皱,旋脊不发育—— 隔壁全面褶皱,旋脊消失;(纺锤蜓超科) B类:隔壁不发生褶皱,发育拟旋脊和副隔壁, (费伯克蜓超科) 蜓类的生物地层分带(C13—P1—P2—P末) 五. 有孔虫的生态 2、现代有孔虫生态分布 海洋: 滨海——大洋盆地 半咸水湖盆 1、生态类型: 底栖与浮游 有孔虫生态的环境控制因素 物理因素:深度:浮游有孔虫随深度加大而增多,底栖有孔虫出现分带 温度:广温性与窄温性;暖水、温水和冷水动物群 光度 底质性质:细粒沉积物和碳酸盐;粗粒碎屑物 化学因素:盐度:正常盐度33-36‰;不同盐度有不同的组合 Ph值、微量元素等 生物因素:营养圈 有孔虫不同深度组合 身体由一团细胞质构成,分化为内外两层,外层薄而透明叫外质;内层颜色较深叫内质。 外质伸出许多根状或丝状伪足,主要功能是运动、摄取和消化食物、清除废物并分泌壳质构成外壳。 内质具一个或多个核,核随着个体的生长而增大。 底栖 浮游 底栖 比例 冲洗后富集 壳形多样、几何形态坚固,仿生学建筑 地层中保存丰度高(晚白垩世,西藏,切片) 1.房室 2.口孔 3.初房 4.终室 5.隔壁 6.缝合线 7.前壁 8.口面 基本构造 有孔虫口孔形状与位置 末端圆形 末端缝状 基部缝状 树枝状 末端放射状 帽缘状 扣眼状 新月形 十字形 筛状 脐部 脐-脐外 背-脐 半圆赤道 二. 壳体成分、构造及形态 由细胞质分泌钙质或再加上外来物质胶结而成, 有孔虫的壳形各式各样,少数构造比较简单,但多数壳形十分复杂, 按房室多少及其排列可划分几种类型 形 态 单房室壳:仅由一个房室构成,具一个或多个口孔,壳常成球形、瓶形,还有放射状及树枝状等。 双房室壳:常为一个球形初房和一个管状的第二房室组成。由于第二房室位置和形状的变化,形成各种壳形,有圆管形、圆盘形、球形、之字形等。 多房室壳:由两个以上的房室构成,因房室排列形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构造和形态。 壳形如下———— 单列式壳:房室基本上沿一条直线或弧线排列成单行。 双列式壳、三列式壳 平旋式壳:房室围绕通过初房的一设想轴,在一个平面上盘旋排列,设想轴和旋卷平面互相垂直。 螺旋式壳:房室围绕通过初房的一设想轴在若干个彼此平行的平面上螺旋式排列,设想轴和旋卷平面互相垂直。 绕旋式壳:一种是房室沿一设想轴绕旋排列,另一种类型是粟米虫式,即房室在若干个方向不同而彼此以一定角度相交的平面上绕旋排列,每个壳圈由两个房室构成。(P219) 其它:扇形式壳、半环式壳、混合型壳等。 2 壳壁成分 1)钙质壳 (calcareous) 2)胶结或砂质壳 (agglutinated or arenaceous) 3)假几丁质壳 (pseudochitinous) 4)硅质壳 (siliceous) 壳壁成分 1、假几丁质壳 一种含蛋白质的有机质,类似几丁质。由于其薄而易碎,很少保存成化石 2、胶结壳 由自身分泌的胶结物胶结外来物质而成;胶结物成分多为有机质,次为碳酸钙、氢氧化铁;外来物质有石英、长石、方解石、文石、辉石、磁铁矿、角闪石、黑云母及其它生物的碎块。 3、钙质壳 由细胞质分泌矿物质组成,主要为碳酸钙,常结晶成方解石或文石 (1)似瓷质壳 不透明的钙质壳,外表似瓷器,一般无微孔。 (2)钙质微粒状壳 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