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与范围 (三)病原微生物气溶胶防护的基本原理 1、避免或减少操作中气溶胶的产生 如同传染病控制原理一样,控制或消灭传染源——避免或减少操作感染性材料时气溶胶的发生是避免呼吸道实验室感染首要的对策,也是避免实验室相关感染的主要措施。 (1)规范工作人员操作过程,避免操作错误 (2)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器材和设备 2、防止气溶胶的扩散 无论是哪一种微生物实验室,只要操作感染性物质,气溶胶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除了上述措施外,还要防止气溶胶扩散,这是控制空气传播感染的第二环节 (1)围场操作 (enclose)是指操作有害生物因子时,用物理防护设备把病原微生物局限在一定的空间内,避免生物因子对人体的暴露和污染环境。 3、防止气溶胶的吸入 尽管采取了上述防止气溶胶扩散的各种措施,但是由于气溶胶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还是不可避免地污染实验室的空气。所以实验室工作人员仍然需要进行个人防护,以防止气溶胶吸入。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危险 一、实验室微生物气溶胶的种类 实验室的许多操作可以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并随空气扩散而污染实验室的空气,当工作人员吸入了污染的空气,便可以引起实验室相关感染。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飞沫核气溶胶,另一类是粉尘气溶胶。这两类微生物气溶胶对实验工作人员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其程度取决于微生物的毒力、气溶胶的浓度、气溶胶粒子大小以及当时实验室内的微小气候条件。 二、各种实验操作造成实验室感染的危险性 对276种实验室操作测试发现,239种(86.6%)操作可以产生微生物气溶胶。按其产生微生物气溶胶颗粒的多少,可将这些操作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三级。一次可产生大量微生物气溶胶的操作危害程度固然较大,而那些一次操作产生微生物气溶胶量较少,却需要多次重复的操作,也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微生物气溶胶,对工作人员的危害也是较大的。 另外,一些在自然环境中可以繁殖的微生物,一旦进入实验室的空调或通风系统,污染了空调的冷却水,则可以形成更广泛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 除了实验室操作可以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外,患有呼吸道传染病或皮毛上染有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动物也可以产生微生物生物气溶胶。 微生物气溶胶在一个实验室内产生后,还可以通过气流转移到同一建筑物的其他地方,甚至污染整个建筑物的空气。 一、国际概况 生物安全实验室,在20世纪50—60年代首先出现在美国,主要是针对实验室意外事故感染所采取的对策。在这之前,也就是40年代,美国为了研究生物武器,开始实施“气溶胶感染计划”,大量使用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进行实验室、武器化和现场试验。在这些研究和相关的实验室中,实验室感染频频发生。此外,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对中国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中,他们实验室里自己的工作人员也有很多入受到感染,死伤上千人。大约十几年前,前苏联生物武器研究基地(斯维德洛夫斯克)炭疽杆菌泄漏造成上千人的感染死伤事件。相继,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英国、前苏联、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建造了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 为了指导实验室生物安全,减少实验室事故的发生,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一版)(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鼓励各国针对本国实验室安全处理致病微生物,制订具体的操作规程,并为制订这类规程提供专家指导。1993年WHO发布了该手册的第二版,由7个国家(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典、英国、澳大利亚、苏格兰)和WHO的生物安全专家和官员编写而成。2002年WHO又发表了第二版的网络修订版,2004年正式发布了第三版。WHO深刻地认识到生物安全问题的重要和对世界人民所应尽的责任,《手册》在生物安全管理、实验室的硬件(如实验室设施、设备和个人防护)和软件(如具体的标准操作规程,SOP)的要求都十分具体明确。 第七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一.国外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1.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WHO很早就认识到生物安全是一个重要国际性问题,因此早在1983年就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Laboratory Biosafety Manaul)第一版。该手册鼓励各国接受和执行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并鼓励针对本国实验室如何安全处理到病微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