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正确认定.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正确认定 第21卷第4期 2008年l1月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JournalofPuy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Vo1.2lNo.4 NOV.2008 浅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正确认定 刘义广 (河南长庚律师事务所,河南濮阳457000) l摘要】目前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普遍存在着对行为人具有逃逸行为时,就一概认定行为人对事故负有全 部责任的问题.并且对逃逸的司法解释不仅不符合法理而且在实践中难以执行.笔者建议把逃逸从交通肇事 罪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立交通肇事逃逸罪. 【关键词1交通肇事;逃逸;责任 I中圈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08)04—0068—02 交通肇事的逃逸情节在现行刑法中作为一个重要的事 实阳素而加以规定.逃逸行为在刑法修订前后,都是刑法理 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2000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 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施行后,仍有对此探讨的必要. 一 ,逃逸行为与责任认定的关系 根据1991年9月22日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 法》(以下简称《办法》)第20条规定:当事人逃逸或故意破 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负 全部责任. 交通肇事罪的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在事故责任 的承担上是全部责任,主要责任或者同等责任.但在目前的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普遍存在着对行为人具有逃逸行为 时,就一概认定行为人对事故负有全部责任,而不问该逃逸 行为足台已经造成事故责任的无法认定.其次,《办法》第 2O条规定的逃逸主体是当事人,即包含在事故发生时无任 何过错的当事人,因此在当行为人只负次要的事故过失责 任或完全是因为另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因而发生交通事故, 仪因行为人逃逸,就认定其负事故全部责任.如此认定显属 不当.逃逸应该是事故发生后行为人对法律追究和见危救 助行为的逃避,是行为人对事故处理的态度,是~种事后行 为.而刑法调整的是造成一定后果的交通事故的行为人对 事故发生时的过失主观心理和过失行为.以事后行为作为 从定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当时的主观过失程度,显然与理不 合.砬该以行为人在发生事故的即时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 规的程度,认定其对事故的责任是全责,主责,同责,次责, _无责. 在事故责任认定时,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逃逸 行为人应负全部责任,该逃逸行为与《解释》规定的死亡一 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情形的一般情节的事故后果,同时作 为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情节.而在法条中,又对该逃逸行 为作为加重处罚的量刑情节,违背了一事不得重复评价的 啄则.同样道理,对交通肇事致1—2人重伤构成交通肇事 罪的六种情形中,也存在着重复评价. 二,逃逸行为的认定 根据《解释》的规定,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为逃 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笔者认为,该解释不符合法理且 在实践中难以执行. 1.在司法实践中,时常发生犯罪嫌疑人犯罪后逃跑的 情形,即使重大,特大案件如故意杀人等一些恶性案件,同 样存在犯罪后逃跑的行为,其逃跑的目的一般情况下都是 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对这种逃跑(或称逃逸)行为尚不作为 加重情节予以认定和处罚,而对于交通肇事罪这一有过失 犯罪反而作为加重情节予以处罚,显然是不符合立法本意 和法律精神的. 2.《解释》规定了逃逸行为人在主观上是逃避法律追究 的单一动机,而对于行为人是否具有对抢救义务的作为,则 不影响逃逸的成立.如某行为人驾驶车辆将行人撞伤后,为 保护现场将伤者遗弃在现场,自己则到交警部门投案,按照 《解释》则不能认定为逃逸. 人的生命价值是无法以金钱来衡量的.对逃逸行为人 的认定排斥救助,会使肇事人产生价值意识的歧途,会因长 期的治疗费用不如死后抚恤,尤其是对年老体弱的被害人, 则更是如此,在可以送其抢救而不送其抢救.因为解释并未 规定"行为人在肇事后不积极施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 助而死亡的情形规定为加重处罚的情节". 如果依照该解释将逃逸的范围无限扩大到为逃避法律 制裁,是不符合立法原意的,而且对于行为人而言也是不公 平的.比如对于交通肇事后及时救助被害人并向司法机关 自首后又逃跑的行为,行为人也是为了逃避法律制裁,但是 对于这种行为无论如何也不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并 予以加重处罚,否则相对于交通肇事后置被害人生命安危 于不顾而逃逸的行为人而言是不公平的.而且如果司法实 践中将之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也不利于鼓励交通肇 事后的行为人及时减轻危害后果,这对于被害人和整个社 会而言都是弊大于利的,因此对"逃逸行为"的认定应当作 限制性解释. 3.分析现行刑法第133条有关逃逸的两种情形:一是 l收稿日期12008—05—06 【作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