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m 商品价值= 新创造价值= 预付资本= c+v+m v+m c+v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小练习 15.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中,既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又是生产成本组成部分的是 A、c B、v C、m D、v+m 15.B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剩余价值 E、增殖了预付资本的价值 答案:ABCDE 已知: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用了8000元,购买A花了2000元,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请计算: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m′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8-2)/2=3=300%;M=m ′×v=3×2000=6000元.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0 4 8 必要劳动时间4 剩余劳动时间6 2 4 10 工作日(10小时) m = 6小时 = 150% 4小时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m = 4小时 = 100% 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4 限制劳动日延长的因素 生理因素 0 24 家庭生活、社会活动时间 吃饭、睡觉、休息时间 社会道德因素 8小时工作日 19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作超过10小时,每天工作12至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工人会连轴干24小时。 1886年5月1日,美国有近50万工人参加了大规模的全国性争取8 小时工作日的罢工。 1860年5月4日美国芝加哥秣市广场 m = 5小时 = 167% 3小时 0 4 8 必要劳动时间3 剩余劳动时间5 3 工作日(8小时)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提高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 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生产资料 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的 —谋求竞争中取胜 —追求更多利润 提高劳动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消失 相对剩余价值产生 个别资本家 全社会资本家 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相对比较长期 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是个别企业资本家获得的,它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 相对m和超额m的关系 全体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途径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相对m和超额m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的关系 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是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的关系 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 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而在机器大生产出现后,逐渐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 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8.D 9.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