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感染的预防教材课程.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起搏器感染的预防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 王晓云 感染 起搏器植入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应2%,大系列资料的感染发生率1%。 感染的发生多与以下因素有关: 手术时无菌操作不严格,切口或起搏系统污染所致 手术时间过长 脉冲发生器过大、囊袋过小,造成局部压迫缺血或磨破皮肤 囊袋内血肿形成为细菌繁殖创造了条件 预防 术前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尚有争议。尽管多数研究表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病人与未用抗生素的病人感染发生率并无差别,但临床实践中我们仍坚持使用。 起搏系统的感染应尽早发现和正确处理,其表现如下: ① 起搏器囊袋的局部炎症和囊肿形成 ② 起搏系统部分磨破皮肤并继发感染 ③ 发热和血培养阳性伴或不伴其他部位感染灶 常见病原菌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脉冲发生器周围的局部感染,败血症并不多见。 术后早期感染多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多发生于植入术后的数周内,常伴有发热和全身症状,多与局部脓液积聚有关。 后期的感染多系表皮葡萄球菌所致,可发生于植入后数月至数年,其发展较隐匿,常无发热和全身症状 对于这两种细菌所致的感染,均应取出整个起搏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和导线,方能控制感染 早期和晚期的感染也可由其他细菌引起(包括真菌) 1/3~1/2的感染发生于新植入者,其余发生于再次手术行脉冲发生器更换和导管重新放置者 感染发生后,细菌可黏附与起搏系统(如电极导管)的表面形成菌落,其表面履盖的分泌物具有防止机体和抗菌药物攻击的作用。因此,单用抗生素治疗常难以奏效,最彻底的解决方法是将起搏系统全部取出。 感染的起搏器取出后如何处理 一种是起搏器取出后立即在远离感染的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系统 另一种方法是先取出感染的起搏系统,如果需要,即行临时起搏术,待感染基本控制后在对侧植入新的起搏系统 电极导管感染 可轻至皮肤溃破(erosion)形成窦道;重至危及生命的全身感染(败血症)。如不拔出电极导管持续,持续感染所致的死亡率可高达66%。因此,即使在老年的高危患者,如果必要也应行导管拨除术(包括开胸拨除导管)。 皮肤粘连 脉冲发生器与皮肤粘连强烈提示感染,囊袋可能保不住。 如果皮肤接近磨破(太薄以致近于透明),应紧急处理,一旦皮肤溃破则感染难以避免。 皮肤粘连 发生皮肤粘连前,起搏器可以轻松移动,此时如无感染,清创并重新缝置囊袋多可获成功。原位置和原起搏器也可重新使用 皮肤粘连发生后,炎症反应随之发生;同时细菌穿过皮肤污染囊袋 发生皮肤粘连后,囊袋的处理原则同溃破 溃破 溃破是指囊袋表面的皮肤失去完整性致起搏系统外露的现象 尽管皮肤溃破常发生于起搏植入手术后很长时间,但常与植入技术有关 感染是溃破最常见的原因,其他原因较少见 溃破 皮肤溃破并不常见,常由以下因素引起: ①起搏器囊袋无痛性感染 ②手术时囊袋制作过小 ③起搏器植入过于表浅,尤其是在儿童和瘦小的成人 ④起搏器植入过于靠近腋窝侧。 破溃处理 当溃破发生时,对原植入部位的外科修复是唯一的选择。 如伴感染,整个起搏系统必须被取出; 在远离感染的清洁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系统。 如不伴感染,可以对原植入位置进行修复,扩大囊袋,修整皮肤使其满意覆盖。 即使没有脓性分泌物,感染也可能存在;因此,应在术前细菌培养阴性后方可行囊袋修复。 病例介绍 老年男性,尿毒症并脑梗塞后遗症,语言表达尚清楚,无肢体运动障碍,1年半前在我院血液透析1个月时出现三度房室阻滞,气短并乏力加重,决定起搏器治疗 消瘦,贫血(血色素9克),心室率35次/分 安置双腔起搏器

文档评论(0)

yuzongjuan78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