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国学和管理》学习笔记
主讲人简介:
魏承思教授,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唯一真传弟子(注:魏教授提出否定“唯一真传”)、太湖大学堂唯一特聘教授(注:魏教授未对“唯一”提出异议,他自我介绍说是小学部的“教员”,主要讲千字文,从字的构造到本意再到引申意,一个字一个概念。太湖大学堂是由南怀瑾先生主持创办的教育基地,隶属于东西精华农科(苏州)有限公司,位于吴江市七都镇庙港;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是南怀瑾先生目前暂时居住与传道的地方;大学堂两面临太湖,占地200余亩,于2000年开始兴建,历经六年土木,始有规模,楼宇庄严,芳草萋萋,精英汇集)、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历史学硕士。曾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任职,并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担任香港《亚洲周刊》和《明报》主笔、《亚洲电视》新闻总监、《成报》总编辑。主要著作有《中国知识分子的浮沉》、《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佛教的现代启示》等八种(注:原介绍中第二篇文章名称有误,另有《佛教与人生》,并为《南怀瑾全集》、《星云大师佛学精选》撰写前言),发表史学、佛学论文100多篇,新闻评论2000多篇。(补充:魏承思博士先后师从杨廷福、苏渊雷、赵朴初和南怀瑾等名师。1990年初,皈依上海玉佛寺主持真禅老和尚,获赐法名“慧思”。应赵朴初会长邀请担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教授中国佛教;1990年留美时,协助洛杉矶西来寺星云大师主编《佛光周刊》,赴港后曾执教于东莲觉苑佛学班。魏承思博客网址 /index.php/7/)。
一、什么是国学
社会文化受到了媒体的影响,概念名词也是,包括头衔(如:教授、博导、大师);国学的介绍也是以讲得好听为目标,有娱乐化的倾向。
其实概念是很重要的,否则辩论了半天,彼此发现不是同一概念。
《辞源》的解释是: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其实,国学这个概念本身还有一个时间范畴,是在特定时期(清末民初),相对于西方文化的进入而提出的以示区别的概念。
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学概论》中说:“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当西学被国学吸收融合之后,也无国学之说。但是至今未出现钱穆老先生的“预言”,恐怕是因为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并未真正融合,反而在“冲淡”我们原有文化,现在的国学热是“重拾”
另:党史、人口学不在国学的范围之中。
二、国学的范畴是什么
国学是研究传统文化的,是学术研究。
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还看到有200多种的说法),所谓文化就是对一特定共同体(如:企业、区域)的思想行为方式的限定。
“传统”其实就是历史的传承,从过去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东西,是现代的源头。传统文化可以定义为一个共同体对过去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对应的,但不是对立的。要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不能、不要与之前的决裂,可以发展,也不必墨守。
另:政治、法律(分为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社会主义法系)等都是传承的。
犹太人分散在各地仍然知道自己的根和源头,关键是犹太文化的凝聚力。新中国60年来是否创造了新的文化或者丰富了传统文化?当然是要融合吸收其他文化,但是不能全盘西化。
凡是一切传统文化是国学范畴?广义上的戏剧、工艺也是学术文化层次,是国学之一。
国学以文献(《四库全书》)来分,有经、史、子、集四部。现在图书的分类方式是现代美国标准。
章太炎在《国学概论·小学略说》中特别强调“小学”入手,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钱穆却有不同认识,强调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
马一浮的最主要观点:“国学者,六艺之学也”。这里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六经,只谈“经部”即可。
特定的研究方法和范畴——古人的思想在四部之中,研究国学要研究文献,研究文献不是目的,注释、翻译等只是为了保存整理,关键是了解内容、把握走势、学习精髓、古为今用。研究中国文化要用中国方法,季羡林不自称“国学大师”就是认为自己是用西学方式在研究东方学。
清代学者将国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之学(即“道”),二为辞章之学(即“文学”),三为考据之学(即“小学”)。
戴震从考据出发而又不囿于考据,在考据的基础上阐发义理,称考据大师。他阐释“训诂声音、相为表里”的训诂原理和“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证之”的音义互证方法,主张“以字考经、以经考义”,“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文字的形体与读音发生变化,含义也变化。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朱熹无成就(义理)是因为训诂的功底不扎实。现在也有人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不是国学。
除此之外还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