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龙角仙都——一个唐代宗教圣地的塑造与转型
发布日期:2015-06-30 原文刊于
龙角仙都
——一个唐代宗教圣地的塑造与转型
?
雷?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
在晋南临汾市浮山、冀城两县的交界处有一座二峰山,从地理环境来看,此山算不上特别险峻,不过它在唐代宗教史上却扮演着相当特别的角色。二峰山在唐代原名羊角山,由于一系列太上老君在大唐创业开国之初于此地现身的神话,羊角山被塑造为一个具有浓厚“革命圣地”色彩的宗教圣地,从此与大唐立国的正当性乃至国运的兴衰紧密相关。在此背景下,浮山县被改称为神山县,羊角山被改称为龙角山,国初所立的老君庙在玄宗时期也被改称为“庆唐观”(遗址在今浮山县东张乡贯里村),玄宗还御制御书《庆唐观纪圣铭》以宠异之。在庆唐观中,供奉着从高祖到玄宗“六圣”之御容,这使得它与长安的太清宫一样,兼具道教宫观与皇家宗庙的双重性质。到了宋金元时期,庆唐观被改名为天圣观/天圣宫,在失去与王朝正当性的关联之后,它最终与晋南地域社会紧密结合,继续成为当地的信仰中心,其香火甚至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目前,虽然许多道教史论著都会涉及唐初羊角山的创业神话 \o [1],但对庆唐观的发展演变却缺乏系统研究。2003年,笔者在论及唐代皇帝的图像时曾注意到庆唐观 \o [2],但未深论。2006年,王翰章先生对庆唐观遗址现存的文物进行了初步梳理 \o [3]。近年来,为促进旅游事业和地方文化的发展,浮山县当地的一些学者和单位也陆续编写了一些宣传性读本 \o [4],虽然学术性不足,但其中有些照片却颇为珍贵。本文试以石刻材料为中心,探讨庆唐观这个本无道教传统的圣地的制造、发展与转型。
?
一、相关材料概说
?
关于龙角山与庆唐观,最早的记载可能是唐代道士李用德的《晋州羊角山庆唐观记》一卷,此书今佚,著录于《宋史·艺文志》四《神仙类》 \o [5],《通志》、《遂初堂书目》等也著录此书,虽书名、作者的写法略有出入,但可以肯定是同一本书 \o [6]。关于此书及其作者,尚未发现其它进一步的信息,只能从书名来稍加推测。如下文将会论述的那样,“庆唐观”之名始自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而“羊角山”改名“龙角山”则在开元十七年(729)。若《宋史》与《通志》所载不误,则此书很可能撰于开元十六年到十七年之间,其内容应该是记录太上老君在唐初的数次化现,以及朝廷对此观的恩赐。作者李用德(或李用能)可能正是庆唐观的道士,而此书的撰作契机,或即玄宗在开元十六年御题观额之事。由于此书已佚,无法做进一步申论,今天可资利用的更多是一些石刻材料:
(1)《大唐龙角山庆唐观纪圣之铭》(下文简称《纪圣铭》),开元十七年九月立,唐玄宗御制御书。此碑是迄今所见关于庆唐观最早、最重要的实物材料,至今仍矗立在庆唐观原址上。据介绍,它的碑身、额通高269公分,宽103公分,厚32公分;驮碑之赑屃高73公分,身长197公分,宽109厘米 \o [7]。加上碑座,全碑高近3.5米,在唐代前期实属巨制。
此碑碑额中留有圭形,内篆书“龙角山纪圣铭”六字。碑阳记述唐初老君数次化现的神迹及开元时期观内出现的多宗祥瑞,碑阴文字为吕向所书,上有太子、诸王及宰相等诸多朝廷显贵之名。南宋的《宝刻类编》最早著录此碑,但无录文 \o [8]。《全唐文》收录了这块碑,却未收录碑阴 \o [9]。清代一些金石学著作如《八琼室金石补正》、《山右石刻丛编》也都收录了此碑 \o [10]。1988年,《道家金石略》又据艺风堂拓本及《八琼室》、《山右》录文 \o [11]。1997年,山西省考古所在《山西碑碣》中首次刊布了此碑的拓本 \o [12],最近出版的《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浮山县卷》也有此碑的拓本与录文 \o [13]。本文引此碑,均以《道家金石略》为底本,并据图版校订部分文字与标点,不再一一出注。
(2)《大唐平阳郡龙角山庆唐观大圣祖玄元皇帝宫金箓斋颂》(下文简称《金箓斋颂》),天宝二年(743)十月十五日立。右拾遗崔明允撰,集贤院待制史惟则书。此碑记载了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下诏举行金箓斋的盛事,其全文收录在《文苑英华》中,只是作者误作崔元明 \o [14]。《金石录》、《宝刻类编》、《金石萃编》、《山右石刻丛编》等均著录此碑 \o [15]。《全唐文》也收录了此碑 \o [16],但删去了文末“天宝二年岁次癸未十月景寅朔十五日庚辰下元斋建”这样重要的信息。《道家金石略》据艺风堂拓本与《萃编》录文 \o [17]。《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浮山县卷》也收录了此碑的拓本与录文 \o [18],虽然照片不够清晰,但足以核对文字。从图版来看,碑题中玄元皇帝讳写为“元元皇帝”,表明此碑已经后世覆刻,而非唐时旧物。
特别值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