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比较文学与文化相结合的趋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从1985年后历次大会的议题与讲座,表明了这一趋势。12届“文学的时间与空间”,13届东京会议“欲望与幻想”,1994年加拿大埃德蒙顿会议“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15届荷兰莱顿“作为记忆的文学”。 * 伯恩海默:1992年发表一个《跨世纪的比较文学》报告,提出比较文学中心向比较文化转移的报告。 1993年, 英国伦敦大学副校长,该校翻译和比较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苏珊·巴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批判性介绍》,宣称“今日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死亡了”。2003年印度裔学者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出版《一个学科的死亡》,直接宣布:比较文学已经死亡。 * 康奈尔的卡勒: 仍以文学研究为中心。 加拿大学者莫泽: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可以紧密结合,但比较文学应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文化与文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也是两种不同的学科,它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互相取代。应从文学出发,又回归文学,不应丧失文学研究的基本特征——立足比较文学,求取二者结合,以引进比较文化来促进比较文学的深化和发展。 * 二、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 1、探索中国史前史的原则: (1)按照比较文学定义,只有跨民族、语言、学科等界限的比较研究才是比较文学。因此《诗经》中二雅二南等比较不能看作比较文学的渊源。 (2)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因此对外民族文化和文学的介绍不等于比较文学,如《大唐西域记》。——研究不是介绍。 * (3)比较文学的萌生和成长离不开中外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外文化交流的四次高潮: 张骞通西域和佛教传入——唐太宗执政达到极盛 1840鸦片战争后的救亡图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上世纪30年代达到定点 文革后的改革开放 * 2、中国比较文学渊源 最迟在汉代,中国比较文学出现萌芽,司马迁《史记》。 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对翻译佛经的研究:探讨如何翻译佛经; “格义”研究法;梵汉文体比较;佛经故事与中国文学题材。 古代中国文论中的跨学科研究:诗画、诗禅。 * 比较文学各种类型的研究都有了萌生的痕迹,然而这些痕迹毕竟是零散的、微弱的、不易觉察的。内容丰富、跨学科研究较多,源于中国学术传统——“通”,缺乏自觉的专业意识。 *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 在中国,作为一种理论概念上的“比较文学”大概到五四时期才介绍进来。 1、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在现代中国的滥觞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不仅仅是一种新奇的“外来文化”,而且是一种在政治、经济上影响中华民族生存的一种力量。一批知识分子认识到开展思想启蒙运动和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的重要意义。其中,林纾、梁启超、马君武、伍光建、苏曼苏等人不但介绍和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且常常进行中西文学的比较,以图找出改良的办法并且探索中国文学发展的道路。 * 梁启超 小说界革命,比较中西小说优劣。真正的国学大师。 梁启超简介 * 陈寅恪 文史皆精,通晓数十国文字,对佛学、诗词元曲有极深造诣,在国学院讲《西人东方学之目录学》,《梵文文法》。指导的范围是《摩尼教经典与回纥文译本之比较研究》,《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之比较研究》。 * 王国维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博古通今,融贯中西的大学问家。率先把叔本华、尼采介绍到中国。《人间词话》是最早用西方新思想新观点评述中国诗词的著作,用叔本华的悲剧观点解释《红楼梦》。 * 章太炎:留日。精通语言学、方言学。从各种文学体裁产生的顺序比较中西文学。 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章。 “摩罗派” ,浪漫主义作家 * 2、 比较文学在20、30年代的正式兴起 吴宓:对中国比较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在1924年,在东南大学所讲的“中西诗之比较”,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瑞恰慈:1929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比较文学”课程。 瞿孟生:根据瑞恰慈观点写成《比较文学》教材。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中译本于1937年出版, *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在理论上和实际研究上水平都较高的作品。 闻一多先生在20年代就探究中外文学的比较。1922年写成的《律诗的研究》一文中,对东西艺术的特征和美感进行比较,认为:东方的美是恬静的美,是韵雅的美,西方的艺术是喧嚣粗犷的。他在新诗理论上提出“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宁馨儿。 《文学的历史动向》揭示世界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 茅盾:1919至1925年,茅盾相继写成了《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俄罗斯近代文学杂谈》、《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神话研究》等文章。他考察西方英法俄三种文学,发现有三种面貌。茅盾通过中外文学比较,从古典→浪漫→写实→新浪漫的文学发展顺序,探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产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