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讲 经学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一、“经”的含义; 从字形上判别,织机纵向的经线,是“经”字的本义。 ; 儒家经典,孔孟但言《诗》、《书》,尚未称“经”。《荀子·劝学》曰:“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大概是最早直接称“经”的儒家典籍。 ;二、“经学”的含义;经学的含义,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2.经学是研究和弘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之学 ;3.经学是研究治世之道与人生修养方法之学 ;3.经学是研究治世之道与人生修养方法之学 ;三、六经到十三经 ;1.六经; 六经的顺序,今文家与古文家不同。
今文家对六经的排序方式与先秦子学的排序方式一致,以各书学习难易程度而定,认定的六经顺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古文家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序,根据的是经典产生的时间先后。 ;2.五经;《乐》是否原本有经书?今文学家和古文学家观点不同。 ;3.七经;4.九经;5.十经;6.十二经;7.十三经;今传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列目如下: ;四、经学的分期;结合今人观点,可以将经学分成以下八个时期:;五、经学的分派;1.经学分派诸说;1.经学分派诸说;1.经学分派诸说;1.经学分派诸说;1.经学分派诸说;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当时各经博士均由今文经学派把持。
西汉末年平帝时期,曾设古文经博士,以与今文经博士对抗。
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提倡今文经,但古文经仍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 ; 随着今文经学研究日益走向烦琐,其影响也日益衰退。
到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崛起发展,逐渐压倒今文经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堪称大师级的古文经学家,如贾逵、马融、许慎等人 。
值得提出的还有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本是马融的高足,属古文经学派。但他不拘泥于师说,也兼通今文经,并善于吸收今文经学中的一些学说,从而使古文经学更加完善,也使得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了今文经学。至此,从西汉末年开始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暂告一段落。 ;汉代的今古文经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尖锐。;从实质上看,今古文之争其实是一场政治斗争。
今古文经学之争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而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经学领域的延伸。 ;魏晋时期经学的特点是以老庄解释儒家经典,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称正始之音。至南北朝,经学亦分为南学和北学,南学多受玄学、佛学的影响,北学则继承两汉经学传统。
隋唐时,经学走向统一,孔颖达等奉敕编撰《五经正义》,为科举取士的根据,并形成义疏之学。 ;宋代理学形成后,著作多为经注或经说的形式,藉以阐发理学思想。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周敦颐《太极图·易说》;张载《易说》、《正蒙》;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元代经学继承宋儒传统,有许衡《读易私言》、吴澄《五经纂言》等著作。明代阐释经学的著作较少,唯有官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行世。 ;明清之际经学复兴,有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著名思想家。
康乾之时官修诸经,限制朱学为主,后宗汉学。“乾嘉汉学”,注重考据,多为私家著述。
清代中晚期,今文经学得以复兴。先是常州学派庄存与、庄述祖、刘逢禄、宋翔凤等探讨西汉今文经学,其后魏源、龚自珍以经术讥切时政,有力的推动了今文经学的发展。
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受到四川今文经学家廖平的影响,借今文经学“托古改制”,行于一时;章太炎、刘师培等则治古文经,站在实学立场驳斥今文经学,是为经学尾声。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长达两千多年的今古文经学之争也随之消亡。
今古文经学和宋学都对中国学术思想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正如周予同所指出的那样:“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因宋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形而上学、伦理学以成。”(《经学史与经学派别》,见《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研究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经学”,当掌握下列几项要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