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胡焕庸线.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No. 2014~52 2014 12 18 ********************************************************* 不可逾越的“胡焕庸线” 中国科学报 张林1 人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扛鼎者胡焕庸先生于 1935 年绘制的中 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显示了我国自宋元时期形成的南重北轻的人 口分布格局,在21 世纪的今天,这一格局大致不差。 这条被称为“胡焕庸线”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同时还负载、分割着 许多神奇的自然与社会的元素。 有人说它只是农耕文明不可逾越的界线,但工业文明下它所暗藏的 规律依旧。 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诸如国土资源、环境、粮食安全等,有 必要研究胡焕庸线两侧地带在全局中的功能定位问题。 1 本文原载《科学时报》2010 年1 月20 日B1 版,发《参阅文稿》时作者再作修订。 在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以及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一百周年 之际,地理学界给出了一份这样的答案。由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 理杂志社发起的这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共发布了 30 项地理大发现,排在“珠峰测量”之后的,是“胡焕庸线”。 1935 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 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 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 45 度),线东南半壁 36 %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 %的人口;西北半壁 64 %的土地仅供养4 %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 比1。 在工业文明的今天,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 打破。 历史上的高度 胡焕庸线主要描述了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并由此得出我国 2 第一张人口密度图。这张人口密度图被附在其于1935 年发表在《地理 学报》上的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之后。很难想像在战乱频起、民生 凋敝的年代,完成这项工作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曾这样回忆 他的老师:“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 亿,他(胡焕庸)以一点表 示一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二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 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这张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全国各区县人口数据并手绘而成的点 子密度图上,胡焕庸沿黑龙江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至云南腾 冲画出一条人口分布悬殊的界线。其中,全国 96 %的人口分布在线之 东南。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似乎早成事实,但没 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佐证。瑷珲~腾冲线的出现则廓清了 这一分界,影响深远,成为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多年后,美国 学者将之称为“胡焕庸线”。 1921 年就读于东南大学的胡焕庸,师从竺可桢。我国近代地理教 育正发端于此 — 由竺可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在当时的学界领 袖竺可桢的引领下,中国地理学界人才辈出。 1926 年,胡焕庸赴法国进修。受法国学派的影响,归国后的胡焕 庸致力于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也导致他将人口地理 和农业地理作为自己最主要的科研方向。 同为竺可桢倾力培养的学生,胡焕庸发布了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 布图,另一学生张其昀则于1923 年编辑出版了高中教材《本国地理》, 与林语堂编的开明英语教材和戴运轨编的物理教材并称为“中国三大 中学教材”。 3 师同源,却又另辟蹊径,他们二人正是当时地理学高度的缩影。 胡焕庸线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译成英 文,供当时军民利用与参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 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 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 胡焕庸线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那里是游牧民族粗犷、豪 迈、辽远的风情;以东

文档评论(0)

151****01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