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坛简介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坐落于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朴实端庄,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北京的好多去处,作者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荒芜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二、第一部分中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 写?有什么特点? 三、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上?结果如何? 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没有正面直接描写母亲,而是通过自己的心灵对话、自问自思、逐渐理解母亲对我的爱来写母亲的。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这样写文章真诚动人。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挚爱却不张扬母亲 * 史铁生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与地坛》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3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7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 1983年他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代表作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一、齐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被人遗弃 作者被社会遗弃 同病相怜 峰儿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 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雕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何特点?有何区别? 地坛 琉璃剥蚀 朱红淡褪 雕墙坍圮 散落玉砌雕栏 柏树幽 野草荒藤茂盛得自在坦荡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生长 古旧 荒芜 生生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 特点 该不该去死? 为什么要出生? 怎样活? 追寻 三、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