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技术的对中国汽车产业生产力的推动与困惑.PDF

自动化技术的对中国汽车产业生产力的推动与困惑.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动化技术的对中国汽车产 业生产力的推动与困惑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 陈刚 一、汽车产业应用自动化技术的内在动力 二、自动化技术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三、技术高度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课题 四、效率、成本并重,发掘自动化设备最大潜能 五、建设高效的设备养护体系 六、后记 一、汽车产业应用自动化技术的内在动力 汽车行业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应用和发展来源于如下内 在动力: 1、直接劳动生产率——设备对人力的挑战 80年代,一汽10万员工生产8万台卡车。中央大道万 人誓师的情景至尽记忆犹新。 本世纪初建厂,直接劳动生产率超过40,目前建厂标 准在80以上。而一汽2011年以13万人完成近300万的产能。 国内优秀汽车企业如丰田、本田、大众等,都在80- 100,甚至更高。 差距摆在面前,怎么办? 要提升劳动生产率,必须大量使用自动化设备,优化 工艺,并精简人员。 2、汽车控制自动化 汽车产品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朝智能化、舒适化 发展,汽车产品已经成为人类科技发展最集中的载体。从 越来越多的车载电子模块可以看出这种技术喷发的趋势, 这就要求制造和测试汽车的设备也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3、品质标准提升 市场对汽车品质的安全性、制造质量、环境要求越来 越高,也催生了设备自动化检测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提升。 4、成本需求 由于汽车产能的快速发展,逐步使市场出现过剩。因 此,要提升竞争力,必须尽量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重 要途径之一,就是提升制造效率,摊薄制造成本。这也拉 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2001-2011中国汽车产能变化 产量 2000 1840万 1500 1000 500 234万 0 1 2011年2 2001年 2011国内主要汽车企业销量排名 450 396.6 400 350 305.86 300 260.14 250 200.85 200 152.63 150 100 74.04 64.17 56.68 49.48 48.68 50 0 上汽 东风 一汽 长安 北汽 广汽 奇瑞 华晨 江淮 长城 二、自动化技术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一汽几十年来,作为国家汽车制造业的摇篮,一直站 在制造技术创新的前沿。其技术应用状态基本反映了中国 汽车行业技术更迭的历史。 做为一个从业27年的老造车人,目睹了一汽设备技术 的高速发展。自动化技术在一汽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继电器逻辑时代:70年代前,一汽基本上是以继电器 控制技术为主,最长役龄的设备是53年建厂时,55年前后 投产服役的,一直用到90年代初。当初在维修领域,维修 人员风行背图纸,以不拿图修设备为荣。最大复杂系数的 设备是组合机、长城机床厂的仿行车床,大致在30左右。 顺序逻辑时代: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十多年,顺序逻 辑曾经受到一汽技术人员的追捧,并应用顺序逻辑改造了 部分控制系统老旧,且逻辑比较复杂的设备。这个时期的 一个特点是,半导体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在一汽逐步形成热 潮,并培养出一批精于电子技术维修的人才。 PLC技术兴起:1983-1984年前后,一汽以发动机厂、 底盘厂为先导,率先开始引进PLC技术,主要机型为三菱 公司的F系列、西门子的S-115、OMRON C系列等。在

文档评论(0)

liuquan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