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爱莲说》导学.doc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爱莲说》导学.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23.《爱莲说》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蕃f n:多。 独:仅,只。 濯zhu :洗涤。 清涟li n: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m n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亭亭:挺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xi 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鲜xi n:少。 宜:当然。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等职。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因为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公。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2、关于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公元1068年)擢为南康(现在江西省星子县)郡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胃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为“爱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是一篇借花喻人的优美小品文。作者独爱莲花的高洁不俗,来比喻自己道德情操的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同时,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火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莲花所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君子,要讲求精神文明。 二、文章脉络 文章共两段。 第一段写了莲的形象和品质,说明爱莲的缘由。 作者从泛论入手,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作者写陶渊明爱菊,正是对他不苟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赞扬。 接着,作者笔锋从历史转到现实,从肯定转到批判。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 接下来几句,不仅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形、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它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逼真的、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本段先总提后分说。先用衬笔,再转而写莲,突出莲的高洁可爱。众多的可爱的花是一般的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从正面衬托;牡丹,从反面衬托。描写莲的形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文中含蓄地表明喜爱啊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两个“独”字又相对地表现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第二段点明莲的比喻意义,感叹真正的隐逸之士,志洁行廉之士实在太少,并潮讽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又从衬托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对三种花的不同评价,实际上是对不同的爱花情趣的人的评价。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的道德思想。 “噫”字引出三叹:一叹爱菊花的人的少有;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三、写作方法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它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名利的俗人很多,也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 2、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 文中先以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并描绘出莲的可爱形象,由此进入正题;再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最后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反衬了“莲之爱”

文档评论(0)

4442226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