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活用学习包,探究课不难上
——小学探究型课程跨区联动研训活动记
建襄小学 吴菲莉
一直以来,兼职探究课的教师一遇到设计教案总是紧锁双眉,一筹莫展。老师们为了设计出一堂“独具匠心”的课,绞尽脑计,施展浑身解数,其结果却被套上“不像探究课”的帽子。所以“探究课难上”已经成了兼职老师们的共同感受。然而,参加了12月26日在徐汇区高一小学宛平校区开展的小学探究型课程跨区联动研训活动的老师们,在观摩了田林小学施蕾老师和高一小学的周艳老师执教的取材于五年级学习包“利用身边的风”这一主题下的两堂课后,老师们的眉头舒展开了,大伙又一次感叹:“原来探究课不难上,原来学习包的设计作用很强大!”是的,这两堂观摩课告诉我们,只要细细揣摩学习包的设计体例结构,用好学习包,探究课不难上。
田林小学的施蕾老师先执教了《风能巧利用》一课。首先,她以“逸夫杯”——低碳总动员为话题进入,用 “风能巧利用”主题汇报会作为任务驱动,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整堂课以施老师铺设的两个学习支架:依据汇报主题、依据汇报形式,支撑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师生在共同的学习交流中,层层探究资料的整理方法。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对整理信息有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
第二堂课《我们区适合建风力发电场吗?》由高一小学的周艳老师执教。如何将专业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紧扣主题,老师在设计活动时巧妙的运用了视频、图、学习单以及专业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目录来串起课堂探究这条线,可谓别具匠心。通过视频观摩感受电力缺乏,通过图感知发电途径,恰到好处的依据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从学生最近发展区着手,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起到了应有的效果。接着教师充分运用学习单,将它发挥最大化作用,不仅为学生自主合作收集、整理信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学生通过专业书籍、网站等途径实时记录知晓了相关专业性极强的知识,为“我们区适合建风力发电场吗?”提供了话题的铺垫,可谓一举两得。而本课画龙点睛之笔——专业可行性分析报告目录的观看,对滔滔不绝的进行分析的孩子们来说,可谓是一个很好的实事求是做研究的最好的无声的语言。
课后,针对两个课例,来自闸北、普陀、宝山区的教研员作了即兴的精彩的点评。闸北区教研员吴伟国老师首先发言,他从“是什么、有什么、选什么”三个问点对《风能巧利用》这堂课进行了评价。一句“主题不易,很受启发”直抒了观课的感受。在点评第二堂课《我们区适合建风力发电场吗?》时,吴老师又以“开门见山”、“先讲后悟”、“专业体验”、“适时记录”、“体验理性”五个小标题概括了整堂课的各个环节,对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指导方法,课前的充分准备都予以积极地评价。随后,普陀、宝山的两位教研员均围绕“探究课的基本特征”对两堂课进行了点评,对课的设计予以充分肯定。
最后,教研员赵萍老师对活动做了总结,再次强调探究课的特征,即创设情景引出问题或任务,选择一个方法去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指导作用。另外赵老师还说,学习包提供了很好的探究思路,特别是任务单和评价单里的要素,暗示了老师方法指导的支架。如何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在支架引导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这是探究课备课的关键。
作为一次小学探究型课程跨区联动研训活动,本次活动的开展是非常成功的。它的成功源自于各区教师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切磋探讨各自对探究型课程的理解以及对课堂实践的思考。它的成功更来自于为参加“新苗杯”探究课教学评比的老师和对探究课教学还摸不着头绪的老师们点亮了一盏引路灯,又可以说开辟了一条捷径,让老师们摆脱心结,走出探究课设计的误区。当然学习包上提示的只是一般教学流程,要上好一堂课,还要加上自己对探究主题专业领域的钻研以及联系师生的实际,这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才能真正让学生收益。
“活用学习包,探究课不难上。”愿更多的老师在探究型课程这条道路上走得踏实。
附教案:
风能巧利用
徐汇区田林小学 施蕾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知道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风能。
2、能依据主题内容和汇报形式,对资料进行整理。
活动准备:
教师:关于“风能”的原始资料和信息。
活动过程:
一、任务驱动导入
师:同学们,前不久我们区举办了“逸夫杯”小学生能力赛,高一小学也组队参加了比赛。本届杯赛的主题是低碳总动员,而实际生活中我们都经历过低碳的生活和行动,比如利用风。相信每个同学在童年都有过利用风来做游戏的经历,谁来说说看?
(生答,预设:转风车、放风筝、飞纸飞机、竹蜻蜓、走马灯……)
师:这些都是利用风能在做游戏。其实,风带给我们的远不止是童年的快乐,更多的是生活、生产上的帮助。那么人类究竟是如何利用风能的呢?(板书:风能巧利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