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灾区临时集中安置点卫生管理技术指引.pdf

洪涝灾害灾区临时集中安置点卫生管理技术指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洪涝灾害灾区临时集中安置点卫生管理技术指南 更新) 时间:2016-07-29 字体: 大中小 一、临时集中安置点的分类 洪涝灾害灾区临时安置点可以根据安置场所和住宿条件的不同 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临时集中安置点场所:指在室内能提供较好住宿条件的 临时安置点,如学校、宾馆等;此类安置场所是目前洪涝灾区安置 的主要形式。 第二类临时集中安置点场所:指在较大空间室内集中安排受灾 群众生活的临时安置点,如体育厂馆、工厂厂房等; 第三类临时集中安置点场所:指在室外相对集中安排的临时安 置点,如搭建的帐篷和棚屋等。 根据实际需要,灾区卫生部门应会同当地政府部门做好临时安 置场所的规划、建设并提出具体的卫生管理建议。 二、临时集中安置点的管理 临时集中安置点应组织成立管理办公室,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 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统筹负责整个安置点的常规管理,掌握 安置点的人员来源、人数、需特殊照顾的人员、基础设施情况、以 及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等。卫生管理人员可由疾控中心、乡镇卫生 院或卫生室、志愿者担任。 安置点应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包括: 管理制度:包括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职责和人员分工、日 常工作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档案管理 制度等; 工作制度:包括疾病监测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饮用水与食品 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卫生(厕所、垃圾、粪便管理)管理制度、环 境卫生消杀灭工作制度、个人卫生管理制度等。所有制度要求上墙 公布。 三、临时集中安置点的卫生要求 (一)饮用水 水质要求:生活饮用水的感官性状良好,水质监测合格。 水量要求:饮水供应每人每天2 升,应尽量供应开水,若不能 供应开水,则供应瓶装水,应有专人管理开水供应,登记瓶装水发 放情况。生活用水每人每天15 升。 洗漱设施:取水点或水龙头距离安置点距离应小于100 米。并 保证每50 人配备1 个水龙头。 (二)厕所 集中安置人口多于2000 人的,分设两个厕所或另设置临时厕 所。厕所位置在安置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侧,距安置区最近距离不 小于20 米,最远不超过500 米。蹲位最低要求:男厕按每50 人设 一个蹲位,同时有2 米长的小便槽,女厕按每35 人设一个蹲位。厕 屋要求人不露身,顶不漏雨,通风,防雨倒灌,基本无臭味,并有 照明设施。粪坑按无害化要求设计或对粪便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 处理,无粪便外溢,不污染周围环境。厕所内及周围无随地大小便 现象,厕所有专人负责管理。 (三)环境卫生 合理布设垃圾收集站点并加强管理,帐篷外配置有带盖的垃圾 收集桶(箱),至少每100 个人1 个,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及 时清运,居住区无垃圾丢弃。在暂时没有清运条件时,安置区设置 垃圾分类容器,在距离居住区至少200 米的位置设置固定焚烧点, 对不可回收且可燃的垃圾及时进行焚烧并进行清理。安置区内没有 垃圾乱丢乱倒现象。安置区内设有排水沟渠,生活污水定点倾倒, 没有污水潴留。 安置区要保持经常性的消杀活动,并按要求对垃圾点与污水倾 倒处进行消毒杀虫。每个临时居住单元内肉眼可见蚊蝇数量不超过 3 只。 (四)食品安全 设施要求:设立独立的加工场所,远离污染源(大于25 米), 如厕所和垃圾收集点;食品加工场所内设立初加工区、餐具消毒 区、食品加工区,区域相对独立;食品加工场所建立污水排放设 施;建立冷藏设施;设立密闭的垃圾容器;设立与供餐人数匹配的 食品来源暂存处。 从业人员应相对固定,健康体检合格后上岗;餐饮具消毒。 卫生要求:专业负责食品安全工作,从业人员应勤洗手、勤换 勤洗工作服;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五)医疗卫生服务点 临时安置点应设立独立、固定的医疗点,并有明显的标识,方 便就诊; 医疗点要有医护人员,有常见药品;临时医疗点要指定1 名医 师作为临时安置点的联系人,并将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告知安置点居 民; 医疗点实行首诊负责制,对于能够就地处理的疾病应当积极予 以处置,对不能处理的要负责与乡镇卫生院或上级医院联系,负责 做好转诊工作。 要熟悉传染病登记报告以及症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