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卫国人感其精神,就编写了这首诗歌。 欢迎往下阅读! 二子乘舟 先秦佚名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译文 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 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 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 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注释 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景通憬,远行貌。 泛泛飘荡貌。 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愿思念貌。 养á羊养心中烦躁不安。 瑕训胡,通无。 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鉴赏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 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 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 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 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 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 ’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 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 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 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 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 倘若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 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此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 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 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 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 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 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 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 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人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 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 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 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 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 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满了浪波与风险。 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 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远行的人儿,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 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 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 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 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译文和注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