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区域沙地治理
1.案例概述
1.1 案例简介
曾水草丰美的科尔沁草原,自清初的放垦开荒、清末民初的战火侵袭以及建国初期“以粮为纲
”大力发展农业的作用下,科尔沁草原下的沙土层逐渐沙化和活化,再加上气候干旱,使这个秀美
的大草原,逐渐演变成中国正在发展中面积最大的沙地。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1978年中国政府决
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
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科尔沁沙地的治理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该计划标志着科
尔沁沙地治理战役的打响,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科尔沁沙地的面积正在不断缩减,根据中国国家
林业局最新监测,科尔沁沙地每年绿化面积大于沙化面积约75万亩。我们通过外部性分析科尔沁草
原带来的效益,并说明其沙化产生的原因,并说明治理时要考虑的因素。本案例适用于公共政策中
政策环境相关教学,适用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外部性、人口压力、政策环境相关科
研。
1.2 关键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外部性;人口压力;政策环境;治沙;水土流失;防
护林
1.3 教学应用:
外部性;外部效应;负的外部效应;利益最大化;政府规制;政府监管;政府责任;政府职能;公共利
益;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环境
1.4 科研应用:
政策制定;政策环境
2.案例属性
2.1 地点:内蒙古
2.2 影响范围:内蒙古
2.3 地域类型:草场,沙漠
2.4 案例类型:生态治理
2.5 治理原因:水土流失
2.6 社会反响:积极
科尔沁沙地1975年的土地沙漠化面积是51394平方公里,自1978年开始治理以来,沙地面积不断
缩减,至2010年卫星监测资料分析估算现科尔沁沙地沙化土地面积为5万平方公里左右。科尔沁沙地
治理工作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肯定。
3.案例描述
背景: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西辽河中下游通辽市附近,主要位于农牧交错带,原为科尔沁草
原,现在是我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总面积达42300平方公里。
【科尔沁地区地质特点】
科尔沁沙地位于大兴安岭和冀北山地之间的三角地带。地势是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
低。西辽河水系贯其中。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沙层有广泛的覆盖,丘间平地开阔,形成了坨甸相间
的地形组合。沙丘多是西北—东南走向的龚岗状,在沙岗上广泛分布着沙地榆树疏林。科尔沁沙地
离海洋较近,沙地南部由于受海洋气团影响相对较大,降水量高于沙地中部。受蒙古冷高压和太平
洋暖低压消长变化影响,当地冬春季以西北风和偏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科尔沁东部和东
北部有少量钙土分布,科尔沁西部大兴安岭山前冲积扇上主要为栗钙土;南部黄土丘陵山地主要是
褐土、黑垆土。沙质平原广泛分布,其中风沙土是主要土壤。
【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原因】
如今的科尔沁沙地,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科尔沁大草原,科尔沁的形成有三个自然方面的
原因: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机制不稳定;风势强劲,且风的作用和干旱季节是同期的。此外由于在
清朝的放垦开荒,战乱和建国初期“以粮为纲”大力发展农业的作用下,科尔沁草原下的沙土层逐
渐沙化和活化,使得这个秀美的大草原,最终演变成中国正在发展中面积最大的沙地。
措施:
1978年,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开展三北防护林建
设,科尔沁沙地的治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
此后,内蒙通辽市依托“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在全
市开展生态建设精品工程、双百万亩造林示范工程等一系列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同时还在沙区实施
了阶段性禁牧政策、退耕还林还牧、围封和人工种植优良牧草等政策。
通辽市自1999年始实施“5820”工程,该工程按照不同立地类型,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
律,推广应用的十种建设模式和十二项造林技术,其中“两行一带复合经济”、“沙地生物经济圈
建设”、“网带式乔灌草立体配置”、“近自然林建设”、“天然山杏低产林丰产经营管理”等模
式和“抗旱造林系列技术”、“机械注水造林”、“半地下畦田整地”、“玉米秸容器苗造林”等
技术是该项目的首创。
至2003年“5820”工程共建设精品典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