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超高渐变率未满足规范要求。 * 原道路为双向四车道,改造后变为双向四车道。 Le= B x △i * 上述情况需适当延长渐变段的长度,一般是将渐变段起点向曲线外的直线段延长,受条件限制或是在连续曲线段时,超高渐变段的一部分可插入圆曲线,长度不应超过渐变段长度的一半(一般为1/3~1/2)。 新建道路中,双向六车道以下的道路较易满足规范要求,双向八车道应考虑超高渐变率的问题,一般而言平面设计中缓和曲线的长度不宜过短。 * 主干路两侧分隔带开口间距不宜小于300m,开口长度应满足车辆出入安全的要求。路侧带缘石开口距交叉口间距应大于进出口道展宽段长度。道路两侧建筑物出入口宜设在横向支路或街坊内部道路。主干路两侧分隔带开口应严格控制,以保证不影响正常交通的行驶。 总体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1 * 桥梁、隧道两端不宜设置平面交叉口。当桥梁引道坡脚或隧道洞口至交叉口的距离较近时,应复核车辆排队长度及交织长度,并避免车辆转弯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影响。 对于纵坡大于3%的桥梁引道,其坡脚至平交口停车线的最小安全间距不宜小于50m,以保证交通安全。 在“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中建议下匝道坡脚指交叉口停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140m,上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止线宜为50~100m。 2 * 同一条路宜采用相同形式的横断面布置,以保证行车安全及景观连续要求;当横断面有变化时,变化点宜设置在大型构筑物前或路口处,并留有足够的渐变段以保障司机的反应时间。 一般情况下道路变宽常利用平面曲线(缓和段)来实现。 3 * 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对直线段中央分隔带宽度有变化时,过渡段的渐变率不应大于1/100。 在“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中第6.2节规定了路面变宽时渐变段长度取值的方法: 当V≤60km/h时,L=V2W/155 (m) 当V 60km/h时,L=0.625VW (m) 3 * 中央分隔带宽度有变化 * 视距是道路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在道路的平面和纵断面设计都应保证必要的视距。如平面上挖方路段的弯道和内侧有障碍物的弯道,以及纵断面上的凸形变坡处、立交桥下凹形变坡处。同时,道路绿化、广告牌等设施也不得进入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如在人行横道处中央分隔带不得种植高的乔木、社区出入口附近也不得设置影响驾驶员视线的广告牌设施。 4 * 调头功能是城市道路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其间距一般1~2km。调头位多设置在平交口处,在平交口较少的路段可结合人行过街横道线设置. 5 * 对于交通性干道,可考虑设置调头匝道。 调头匝道桥,右出右进、安全性好。 设在中央分隔带的地面调头匝道,为左出左进形式。 * 对于交通性干道,可考虑设置调头匝道,部分道路中设置了平面水滴形调头车道。 实体岛 隐形岛 * 调头车道应与其他设施相配合,保证交通运行安全。 * 中间带较窄时,常将调头车道放在路幅右侧。但需要做好指示标志的设置。 * 提前设置指示标志,保证车辆选择正确的车道。 设计应认真,避免产生歧义。 * 互通立交处的照明设施应与道路线形相互配合、布设合理。 由于互通立交处灯光夜间照明往往会误导行车视线,原则上立交处应采用高杆灯照明布置。 6 * 应注意调整停车线和人行横道位置,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以保证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安全。 对于城市高架桥、立交下的地面道路交叉口,桥墩多位于视距三角形范围内。 7 * 制图上的要求: 字体朝左、朝上; 桩号沿前进方向布设; 字母代号的大小写; 单位。 8 * 谢谢大家! * 减少填挖方工程量 宋东京(开封)城 * 明清北京都城:有11门,12条主干道和若干次干道, 其中主干道以丁字交叉为主。 * 城市路网密度(城市道路长度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和城市道路面积率(城市道路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是衡量城市道路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国家相关规范规定:城市道路网密度指标推荐为7~9km/km2(目前有些城市提高到9.7 ~ 12.4km/km2);道路面积率指标推荐为15% ~ 20%(目前有些城市提高到20% ~ 25%)。 不同的交通结构,不同的居民出行模式,不同的人口密度,不同的土地使用(交通的产生量不同)等,都会导致不同的道路网密度,这些都是确定路网密度需要考虑的因素,此外还得考虑城市的交通战略及交通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如居民的收入状况)等。 应更注重城市路网结构的合理性和提高道路设施的运行效率。 金字塔 * 项 目 城市规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