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6
大方隧道斜井挑顶施工方案
编制依据
1、《大方隧道设计施工图》;
2、《大方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3、《大方隧道增设斜井方案研究》(送审版);
4、《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5、《铁路隧道工程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
二、编制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大方隧道斜井进入正洞交叉口段,施工里程为XJK0+005~+000段,正洞D3K397+500~+490段。
三、工程概况
大方隧道斜井起讫里程XJK0+220~XJK0+000,全长220m,洞内最大纵坡为-10%。于D3K397+500处与主洞相交。
隧道通过地区属低山峰丛洼地及溶蚀丘陵地貌,穿越山体高程为1520~1734m,山顶峰丛,山丘相对高差30~80m,溶蚀沟槽、溶蚀洼地、漏斗发育。隧道穿越山体除少部分砂岩、泥岩地层植被较发育外,大部分灰岩裸露,有零星灌木植被。
隧道洞身段衬砌均按新奥法原理设计,初期支护采用喷、锚、网、钢拱架(格栅)支护,二次衬砌采用复合式衬砌,并视地层、地质条件增加长管棚、超前小导管等预加固措施,洞内支护衬砌结构均采用以“新奥法”理论为基础的柔性支护体系为主的复合式衬砌。
四、地质情况
斜井与正洞相交于D3K397+500处,此处地质情况为:基岩为下统茅口组厚层至块状灰岩、白云质灰岩,节理较完整,裂隙较少,溶洞较发育,地下水发育,设计围岩等级为Ⅲ级,设计衬砌类型为Ⅲa型复合衬砌。
五、施工方案
1、斜井末端加强段施工
在XJK0+005~+020段进行加强支护,采用I18钢拱架,间距0.6~0.8m每榀,两侧打设锁脚锚管,锚管长度4m,每侧设4根。连接筋采用φ22螺纹钢。
2、斜井锁口门架加强支护
(1)开挖到与正洞开挖轮廓线交界处后,施做斜井末端锁口加强门架,门架采用矩形形式,采用2榀I20工字钢或3榀I18工字钢,间距为5cm,连接筋采用φ22螺纹钢,间距0.5m,与钢架满焊。两侧打设锁脚锚管,锚管长度4m,每侧设4根,并于钢架焊接牢固。
(2)锁口圈门架上方横梁与立柱钢架螺栓链接,为正洞钢架提供落脚平台。横梁两侧各搭设2根锁脚锚管,与横梁焊接连接牢靠。
(3)立柱钢架与横梁钢架间设置斜撑。斜撑采用I20工字钢,与钢架焊接牢固。
(4)喷射混凝土覆盖门架。
3、施做斜井进主洞支护
(1)以斜井断面进入主洞左线上台阶。
(2)正洞范围内按Ⅲ级围岩锚喷支护,支护参数如下:开挖断面形成后立即施做I18钢架支护,钢架的一端焊在门架的横梁上,另一端落在基岩上。钢架间距1m每榀,共设置10榀。拱部采用φ22组合中空锚杆并注浆,锚杆长3m,挂φ6钢筋网片,网格间距25cm×25cm,钢筋网与锚杆焊接牢靠,并喷射C25喷射混凝土封闭。
(3)沿隧道小里程方向施工5m后,喷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暂停该方向开挖,并及时施做中下台阶,对钢架接长落底。
(4)以相同方法向大里程方向施工,工法如上。
六、监控量测
1、施工监控量测
(1)监控量测项目
大方隧道属大断面隧道,监控量测内容分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必测项目见下表。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测试方法和仪表
测试精度
备注
1
洞内、外观察
现场观察、地质罗盘、数码相机
2
净空变化
全站仪
±1.0mm
一般进行水平收敛量测
3
拱顶下沉
全站仪
±1.0mm
4
地表下沉
全站仪
±1.0mm
浅埋隧道必测(H ≤30m)
(2) 监控量测断面布置及埋设
监控量测点应距开挖面2米的范围内尽快埋设,并应在开挖后12h内埋设并采集初始读数;隧道进出口浅埋段地表沉降观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进行埋设,并采集初始读数。
①监控量测断面间距
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断面间距详见表。
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断面间距
围岩级别
断面间距(m)
Ⅴ
5
Ⅳ
10
Ⅲ
30~50
根据铁道部下发的120号文要求,隧道净空下沉和净空变化的量测断面间距:V级围岩不得大于5m,Ⅳ级围岩不得大于10m。
② 地表沉降点布置及埋设
a、隧道进出口浅埋段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按下表要求布置。
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表
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
纵向测点间距(m)
2B<H0<2.5B
20~50
B<H0≤2B
10~20
H0≤B
5~10
注:H0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
b、地表沉降点横向间距为2~5m。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不应小于H0+B,地表有控制性建筑物时,量测范围应适当加宽,横向测点布置图如下图所示。
地表沉降点横向布置示意图
c、地表沉降观测点埋设时应将沉降观测点序号写在不易破坏、易于观测地方。在地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CNAS-CC02_2013《产品、过程和服务认证机构要求》(2019-2-20第二次修订清稿).pdf VIP
- JJF1376-2012箱式电阻炉校准规范.pdf VIP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实际问题例5》名师教学设计.doc VIP
- SCR脱硝催化剂体积及反应器尺寸计算表.xlsx VIP
- 房地产市场的数字化转型.pptx VIP
- 妇联换届宣讲培训.pptx VIP
-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pptx VIP
- iSecure Center综合安防管理平台 安装部署手册 V1.7.0(1).pdf VIP
-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思维导图新版、曲线汇总.pdf VIP
- 动火作业专项培训.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