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次课主要内容: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及应用 二、红霉素的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三、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抗菌作用: 抗菌谱较窄,第1代主要对大多数G+菌、厌氧球菌和部分G―菌有强大抗菌活性, 对嗜肺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等也具有良好作用。 第2代增加和提高了对G-菌的抗菌活性。 大环内酯类通常为抑菌作用,高浓度时为杀菌作用。 抗菌机制: 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靶位上,14元大环内酯类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而16元大环内酯类抑制肽酰基的转移反应。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氯霉素在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结合点与大环内酯类相同或相近。 对哺乳动物核糖体几无影响。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包括酯酶、磷酸化酶、甲基化酶、葡萄糖酶、乙酰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 靶位的结构改变,使核糖体的药物结合部位甲基化而产生耐药。 摄入减少,使膜成分改变或出现新的成分,导致菌体内的量减少。 外排增多,可以通过基因编码产生外排泵。 多药耐药,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菌素耐药,简称MLS耐药。 药代动力学: 吸收,不耐酸,一般服用其肠衣片或酯化物。 分布,广泛分布到除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 代谢,主要在肝脏代谢,并能通过与细胞色素P-450系统相互反应而抑制许多药物的氧化。 排泄,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形式聚积和分泌在胆汁中,部分药物经肝肠循环被重吸收。克拉霉素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 传统大环内酯类 G+菌,G-球菌,厌O2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有效。 胃酸不稳定,口服吸收差。 胃肠反应多 罗红霉素 口服生物利用度及血药浓度高于同类药,组织渗透性好, t1/2较长(11小时)。体内抗菌作用强于红霉素。 克拉霉素 口服吸收好组织浓度高,尤其皮肤、肺和扁桃体。对大多数G+菌作用强于红霉素,可用于敏感菌感染。 二、林可霉素类 包括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体内过程:骨组织及其它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高,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抗菌机制:与红霉素似,作用于核蛋白体50S亚基,抑制肽酰基转移酶,与红霉素竞争结合部位。 抗菌谱:对G+菌(包括耐青霉素金葡菌),多数厌氧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有效。 临床应用:一般不首选。用于敏感菌引起的骨髓炎,关节感染,混合感染。 不良反应 : 胃肠反应,假膜性肠炎。 三 、 多肽素类 万古霉素 抗菌机制:胞壁粘肽合成,对胞浆中RNA合成也具抑制作用。 体内过程:口服不吸收。分布广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易产生耐药性。 抗菌谱与临床应用:G+菌作用强,用于耐药菌的严重感染。假膜性肠炎。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大(耳、肾、红人综合征)。 多粘菌素 抗菌机制:窄谱慢效杀菌药,使细菌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而造成细菌死亡。 体内过程:口服不吸收。分布穿透力差。体内代谢较慢,主要经肾脏排泄。不易耐药。 抗菌谱与临床应用:G-菌作用强,主要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泌尿道和烧伤创面感染。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大(肾、神经、过敏)。 * 第三十三章 抗生素 是一类具有14~16碳大环内酯环相同化学结构的抗菌药。 共同结构: 14元环: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 15元环:阿奇霉素。 16元环: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 第二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其他抗生素 一、大环内酯类 第一代: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 第二代: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 特点: 主要用于需氧G+、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 新大环内酯类 抗菌作用↑ 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组织内药物 浓度↑,t1/2↑ 胃肠反应少 红霉素 【体内过程】 红霉素不耐酸,口服吸收少,故现用制剂为肠溶片或酯化物(依托红霉素/无味红霉素),其抗酸,口服吸收好。乳糖红霉素供iv。 [抗菌作用]通常抑菌、高浓度杀菌 1. 对G+菌、G-菌和厌氧菌敏感; 2.对螺旋体、肺炎支原体及螺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 3.对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细也有效。 [抗菌机制] 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P位结合,抑制转肽作用和抑制mRNA移位,而阻碍蛋白质合成 [耐药性] 金葡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且与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有完全交叉耐药性。 原因:l靶位改变; l 产生水解酶; l促进主动外排系统等。 1.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通风防排是烟工程合同.doc VIP
- 不同层级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pptx VIP
-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邹逢兴部分习题答案.doc VIP
- 幼儿园课件::认识少数民族.pptx VIP
- DELIXI德力西CJX2s说明书.pdf
- YV100XG机器FAMF校正培训教材.docx VIP
- 2025至2030中国硫酸钙晶须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报告.docx
- (高清版)DB62∕T 3237-2023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标准.docx VIP
- (四检)厦门市2025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 生物试卷(含答案).docx
- 2025年220KV输电线路施工组织措施及施工方案1.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