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阅读鉴赏第二单元第5课《登高》课件.pptVIP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阅读鉴赏第二单元第5课《登高》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圣 杜甫的生活经历跨越了安史之乱,他以积极人世的精神,用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把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诗史”。 诗圣 他的五、七言古诗,格调大变,沉郁顿挫。七言律诗在他手中正式成立,沉着而痛快。后人认为杜甫律诗为唐律之最,其中五律极尽声律、句法变化之能,七律亦精练而多创造。 诗圣 他的诗歌博大精深,既有清新刻画的句子,又有议论和用典,有严肃也有诙谐,有柔情也有刚烈。所以,自中唐开始,杜甫就被称为“诗圣”,宋人对他更是推崇备至,谓“杜甫集开诗世界”,后人似乎从任何角度都能从中各取所需。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 阅读材料1: 李白:(701—762)《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在天宝四载(745)写的。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奉召二入长安,他以为机遇已到,在《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入京后供奉翰林,是其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但不久就为朝中权贵所谗毁,他在仕途上再次遭受打击,天宝三载(744)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离开长安。于是他寄情于求仙访道,然而政治上遭受失败的怨愤始终郁积于怀,这首诗就是他的发愤之作。 阅读材料1: 杜甫(712—770)《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终,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 阅读材料2: 天宝三载(744)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扬名全国,却饱受权贵打击,被赐金放还;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 阅读材料2: 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济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阅读材料3:关注几个时间点: 1.李白比杜甫长十一岁。 2.天宝三载夏天(744)—天宝四载秋天(745) 这一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 这一年李杜都值壮年 这一年李白已扬名全国,却饱受打击;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李杜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阅读材料4: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天宝四载(745)李白45岁。 《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结语1: 两首相距22年的诗歌,两位年龄相差11岁的伟大诗人。 前者记梦境,写游仙,是浪漫瑰丽的想象,是迷离惝恍的梦境,是想象驰骋,是蔑视权贵,是追求自由的心声。 后者登高望远,忧国伤时、悲秋苦病,写尽人世苍凉,而这中间,便有让大唐盛世不再的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 结语2: 回望这两首诗歌,通过诗歌感怀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大唐的盛世华章到梦幻不在。 通过诗歌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 通过诗歌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思考的感悟。 杜 甫 杜甫草堂 人称“诗圣”,文为“诗史”。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背景材料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营造什么样的意境?

文档评论(0)

kbook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