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控制噪声的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应用吸声或消声技术,如采用吸声材料装饰车间墙壁和屋顶,工作场所内悬挂吸声体等 消声是降低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用于风道和排气管,常用有阻性消声器和抗性消声器 利用一定材料和装置将声源或需要安静的场所封闭或隔绝,如隔声罩、隔音室等 制定工业企业卫生标准 在生产中完全消除噪声既不经济也不可能,因此制定合理卫生标准,将噪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防止噪声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最新制定《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对噪声的限制作了明确规定:均最高85dB(A),(非稳态噪声及工作不是5天及8小时的计算等效声级) 工作地点噪声声级卫生限值 日接触噪声时间(h) 卫生限值dB(A) 8 85 4 88 2 91 1 94 1/2 97 1/4 100 1/8 103 最高不超过115dB(A) 个体防护 因各种原因,生产场所的噪声强度暂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工作场所噪声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时,配戴个人听力保护器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 听力保护器按结构不同,可分为耳塞、耳罩、防噪声帽等三种产品。隔声效果可达20~40dB。 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业企业听力保护规范》为噪声作业人员选购并提供三种以上听力防护用品,购置的个人防护用品必须具备相应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安全鉴定证。 产品质量应符合GB5893.1 –1986《护耳器—耳塞》的规定;声衰减量应达到GB5893.3《护耳器主观测量方法》的规定。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生部1999年12月24日) 标准限值等效声级 LAeq/dB 第六条 对于暴露于LAeq,8≥85dB的职工,应当进行基础听力测定和定期跟踪听力测定,评定职工是否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HSTS)。当跟踪听力测定相对于基础听力测定.在任一耳的3000、4000和6000Hz频率上的平均听阈改变等于或大于10dB时,确定为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对于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职工,企业必须采取听力保护措施,防止听力进一步下降。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 第七条 职工暴露于作业场所LAeq,8≥90dB的,应当优先考虑采用工程措施,降低作业场所噪声。噪声控制设备必须经常维修保养,确保噪声控制效果。 第八条 职工暴露于LAeq,8≥85dB的,应当配备具有足够 声衰减值、佩戴舒适的护耳器,并定期进行听力保护培训、检查护耳器使用和维护情况,确保听力保护效果。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 第二十条 进行听力测试之前14小时内,被测职工不得暴露于噪声作业场所和其他非职业噪声环境。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提供三种以上护耳器(包括不同类型不向型号的耳塞或耳罩),供暴露于LAeq,8≥85dB作业场所的职工选用。 关于职业性噪声聋的个体防护听力保护培训 第二十九条 听力保护培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噪声对健康的危害; ? (二)听力测试的目的和程序; ? (三)本企业噪声实际情况及噪声危害控制的一般方法; ? (四)使用护耳器的目的,各类型护耳器的优缺点、声衰减值和如何选用、佩戴、保管和更换等。 噪声作业职业健康监护 上岗前 取得听力的基础材料,查职业禁忌症: (1)各种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Hz、1000Hz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HL) (2)中度以上传导性耳聋 (3)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 (4)Ⅱ期和Ⅲ高血压 (5)器质性心脏病 在岗期间 早期发现听力损伤,一年之内属于噪声敏感者,及时调离,3年以上可诊断职业性噪声聋 离岗时 排除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及企业权益 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作业工人适当安排工间休息,离开噪声环境,使听觉疲劳得以恢复 定期检测车间噪声情况 监督检查预防措施执行情况 职业性哮喘(GBZ57-2008) 我市截至目前共诊断 33例,占总数的1.18%,排第四,发病较多,但诊断率低,与变应原难确立有关 定义: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吸入变应原后引起的以间歇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为特点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及时脱离变应原后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法定职业性变应原 异氰酸酯类: 苯酐类: 多胺类: 铂复合盐; 剑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含6-氨基青霉烷酸(6-APA)结构的青霉素类和含7-氨基头孢烷酸(7-ACA )结构的头孢菌素类; 甲醛; 过硫酸盐:过硫酸钾、过硫酸钠、过硫酸铵等 诊断原则 根据确切的职业变应原接触史和哮喘病史及临床表现, 结合特异性变应原实验结果, 参考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哮喘或呼吸道疾患, 方可诊断 特异性变应原试验 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正式版)DB61∕T 1486.8-2021 《设施茄果类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 第8部分:辣椒基质栽培》.docx VIP
- (正式版)DB61∕T 1486.8-2021 《设施茄果类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 第8部分:辣椒基质栽培》.pdf VIP
- 《光伏玻璃工艺讲解》课件.ppt VIP
- 迅达扶梯9300ae产品介绍.pdf VIP
- SL747-2016采矿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pdf VIP
- 重症医学科专科护士工作汇报.ppt VIP
- 云南省茶叶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ocx VIP
- crrt专科护士汇报ppt.pptx VIP
- 毕业设计(论文)-星型发动机设计.docx
- 除尘器噪音标准.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