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活性污泥法;一、活性污泥法起源;1.2 活性污泥法起源大事记
1865年,英国成立河流污染皇家委员会
1898年,成立污水处理皇家委员会,是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1908年,污水处理皇家委员会提出著名的“30:20(SS:30mg/L、BOD:20 mg/L)+ 完全硝化”出水标准,1912年该标准被采纳,当时被视为污水处理工艺发展的巨大挑战。
;1.3 活性污泥法发明过程
第一阶段:认识到氧气对污水净化的作用
1882年,英国的安格斯·史密斯博士尝试向污水中鼓入空气,发现在任何情况下曝气都会使污水腐败延迟,且更易形成硝酸盐氮。
1891~1898年,英国人洛可克在著名的劳伦斯试验站,采用生物滤池对污水进行了类似的曝气研究。
1897 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吉尔伯特·福勒教授进行了污水曝气试验,产生了清澈的出水;同时也产生了快速沉淀的颗粒物,但福勒当时认为这些沉淀物是试验的失败之处。;1.3 活性污泥法发明过程
第二阶段:认识到活性污泥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1911年,劳伦斯试验站的首席化学家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进行污水曝气实验,发现随着污水的不断加入和曝气时间的增长,池内出现了絮状沉淀物;并发现当曝气停止后,随着沉淀物排出,出水开始变清。--首次发现了絮状沉淀物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1913年,英国曼彻斯特戴维汉姆实验室的化学工程师阿登(Arden)和洛克(Locket)特进行了曝气实验,在实验室过程中未将絮状物排出,而是把絮状物留存下来继续曝气,发现污水净化周期从初始的3周减少到24h内。 --首次验证了絮状沉淀物对污水的净化作用。;什么是活性污泥法?;(一)什么是活性污泥?;*;(二)曝气池活性污泥的性状;(二)活性污泥的性状;*;*;*;*; 1、 栖息着的微生物;按McKinney的分析:;4、按有机性和无机性成分:;污泥沉降比:SV;*;6、污泥龄(SRT)θc:
是指微生物平均停留时间,实质上是反应系统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用的时间,在工程上,就是指反应系统内微生物总量与每日排出的剩余微生物量的比值。以θC表示,单位为d。定义式为;(1)含义:
对于一定量的基质,达到一定处理效率所需要的微生物的量;
对于一定进水浓度的污水(S0)只有合理选择污泥浓度(X)和??当的污泥负荷Ls才能达到指定的处理效率;
污泥负荷决定活性污泥的生长阶段;
Ls决定活性污泥的凝聚、沉降和系统的处理效率。
;
指曝气池的单位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某一规定额数的BOD5的质量,即:
;*;三、活性污泥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过程;第 二节 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莫诺特(Monod)模式方程式; 微生物增长速度和微生物本身的浓度、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是废水生物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多种模式反映这一关系。当前公认的是莫诺特方程式:
式中:S——限制微生物增长的底物浓度,mg/L;
μ——微生物比增长速度,即单位生物量的增长速度。
;;
在生化反应中,反应速度是指单位时间里底物的减少量、最终产物的增加量或细胞的增加量。在废水生物处理中,是以单位时间里底物的减少或细胞的增加来表示生化反应速度。
图中的生化反应可以用下式表示:
即
该式反映了底物减少速率和细胞增长速率之间的关系,是废水生物处理中研究生化反应过程的一个重要规律。;;
; 在实际工程中, 产率系数(微生物增长系数)Y常以实际测得的观测产率系数(微生物净增长系数)Yobs代替。故式
从上式得:
式中:μ′为微生物比净增长速度。
上列诸式表达了生物反应处理器内, 微生物的净增长和底物降解之间的基本关系,亦可称废水微生物处理工程基本数学模式。;反应器动力学-物料平衡;反应器动力学-物料平衡;间歇反应器动力学模型;;;;;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活性污泥法典型工艺组成;工艺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封闭环流式;1、推流式曝气池;根据横断面上的水流情况
,可分为;*;*;2.完全混合曝气池;;
污水与回流污泥在进入曝气池后,立即与池中的混合液完全混合
池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浓度、底物浓度需氧速率各点相同——与推流式不同;
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出水水质不及传统法。
;*;*;*;*;*;4.序批式反应池(SBR);
(1)工艺系统组成简单,不设二沉池,曝气池兼具二沉池的功能,无污泥回流设备;
(2)耐冲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