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公开课件.pptVIP

《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公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The sensory function of CNS 一、概 述 感觉的生物学意义与感觉的分类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一)感觉的生物学意义与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形态学上的不同 根据感觉器的解剖学位置 根据刺激的性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ation) 感受器的阈值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电位,特点:①②③④⑤⑥ )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encoding) 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 感受器的反馈调节和信息的相互作用 二、感觉的传入途径 (一)外周的感觉神经 外周神经丛 (nervous plexus) 颈背神经丛、腰骶神经丛等 皮区 (dermatome) (二)脊髓的感觉传入通路 浅感觉传导路径 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 (外侧部,先交叉后上行) 深感觉传导路径 传导肌肉本体感觉和深部压觉 (内侧部,先上行后交叉) (三)头面部感觉的传导途径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四)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specific projecting system, nonspecific projecting system) 1. 特异投射系统 经典的感觉传导束(第一级:脊N节或有关脑N感觉节→第二级脊髓后角或脑干有关N核)→第三级丘脑感觉接替核(视、听觉更多接替)→皮层特定感觉区。 特点 点对点关系,引起特定感觉,能激 发皮层产生传出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 特异感觉传入在脑干网状结构的侧支,经多次突触换元,经丘脑髓板内核群弥散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 特点 ①非点对点,而到皮层广泛区域,不 引起特定感觉 ②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③多突触,易受药物影响 (五)丘脑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thalamus) 1.中继站 2.分析和整合感觉机能 3.丘脑 皮层 丘脑核团分类 1)感觉接替核:接受特异感觉投射纤维→特异投射至皮层相应感觉区。 后外侧腹核、后内侧腹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等。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核团 主要是内髓板以内核群,包括中央中核、束 旁核、中央外侧核等。 3)联络核: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它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 皮层某一特定区域。丘脑前核、外侧腹核、丘脑枕等。 右侧丘脑主要核团示意图 1:网状核(大部分已除去,只显示前面一部分) 2:前核3:前腹核 4:苍白球传来纤维 5:外侧腹核 6:外髓板 7:小脑传来纤维8:内髓板及髓板内核群9:背外侧核 10:后外侧核 11:后外侧腹核12:内侧丘系13:背内核 14:中央中核 15:束旁核16:后内侧腹核 17:视束18:外侧膝状体 19:内侧膝状体20:外侧丘系 21:丘脑枕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Sensory analyzing function of cerebral cortex) (一) 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 新皮层(neocortex)分层: 分子层:少量细胞、有顶树突 外颗粒层:多小锥体细胞,少量星状细胞 外锥体细胞层:多中等锥体细胞 内颗粒层:小星状细胞为主 感觉皮层最厚 内锥体细胞层:大锥体细胞为主 运动皮层最厚 多形细胞层:梭形细胞+锥体细胞、颗粒细胞 (二) 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1. 体表感觉代表区的分布 S1:中央后回(3-1-2区) S2:在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43区) 特点:①②③ 肌肉本体感觉代表区:中央前回运动区(4区) 刺激此区→试图发动运动的主观感觉(20%可在中央后回) 切除此区→由本体感觉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障碍。 损伤感觉区引起运动区相应区域变化 2. 体表感觉代表区与运动区的相互关系 3. 感觉区的柱状结构 大脑皮层感觉区皮层细胞纵向柱状排列构成的基本功能 单位,称感觉柱(sensory column)。直经约0.2-0.5 mm。 传入冲动先入第4层→第2层→第3、 5、6层细胞层传出,第3层水平纤维 能抑制

文档评论(0)

saodishenseng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