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演变.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演变 林星? ?作者简介:林星,女,福建省委党校社会发展所副教授,博士。 提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直是人类生态学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人类生态学理论出发,对福州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主要探讨福州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近代福州城市的分区及其特点,近代福州人口、职业构成与社区功能,现代福州空间分布及趋势,最后提出影响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等。本文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经济竞争在总体上支配着福州城市空间的构造,而国家力量、文化因素或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则会影响城市空间组织的微观结构。 关键词:福州 空间结构 人类生态学理论 长期以来,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城市社会学中最引人注目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理论。以帕克为代表的人类生态学家将城市看作为一个生态社区,是一种解释城市成长模式、城市空间分布的理论(蔡禾,2003:36)。人类生态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对19世纪末美国工业城市芝加哥经验归纳的基础之上,把它运用于中国城市的研究,也需要对理论进行反思。福州历来是福建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历史悠久,拥有2200年的建城历史,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改革开放后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研究福州这样一个从传统城市演变为现代城市,并且还在不断发展的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而探讨人类生态学理论的适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城市空间有两种含义:一是由于城市地域内在经济联系形成的城市空间,称之为城市经济空间;一是由于行政地理区划设定的城市空间,称之为城市的行政空间。城市的行政空间与经济空间并不完全是一个范围。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一个城市建成区之内(通常是指市区)土地的功能分区结构(郭鸿懋,2002:21)。城市空间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行为,尤其是公共行为的改变。城市社区不仅是人口的自然组合,而且也体现为不同行业和城市功能的自然组合。福州的空间结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变化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进步,福州城市空间的功能分区越来越明显。 一、福州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闽江入海口,是福建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闽越王无诸在此筑冶城。此后几度拓城:晋筑子城、唐建罗城、梁建夹城、宋建外城。唐末,王审知治闽期间,筑福州罗城,形成街坊。扩展城市,北面将冶山括入,成为全城最高点,南面以安泰河为限;分区布局以大航桥为南北分界,政治中心在城北,商业经济区居城南。王公贵族居城内,属内城;平民居住区及商业经济区居城南,属外城。强调中轴对称,城北中轴大道两侧部分地段辟为衙署,城南居民分东、西两侧兴建坊巷民居,现在的“三坊七巷”即由此演变而成。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筑夹城,把福州盆地中心的三个制高点——屏山、乌山、于山括入新城,大大提高了福州城的军事防御能力。在建城的同时,整治城内外河道,内外水道与江海相通,船只可以乘潮入城。宋开宝七年(974年)筑外城。福州城由内而外有四座城垣,中轴大道七座城门,“七重楼向青霄动”,巍然壮观。宋代是福州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范围开始突破城垣所限。元朝统治福建,重视海上交通,促使海运和海上贸易发展,恢复市舶司。福州和泉州成为福建两大贸易中心。明代,商品经济与海上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最终形成“城”与“市”分离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并出现向闽江下游发展的趋势(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2-3)。 传统时期中国城市的布局以君主、官僚为中心,从国都到府、州、县,无论城市大小,一般都作方形,街道纵横垂直,成棋盘式,中央是皇宫或一地最高统治机构所在地,按照地位高低,建造不同品位、规模的府第,庙宇、学府也占据比较显要的位置。这种模式,在建筑学上被称为帝都型城市模式,它是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相适应的(张仲礼,1990:3)。福州作为八闽首府,地方行政中心,也不例外。福州城市的中心建筑是官衙和庙宇。闽浙总督的衙署、福建省的按察使署、布政使署等都设在城内中央部位,城内还有福建省、福州府、闽县和侯官县各级衙门。多数衙门的前面有一条东西大街,成为城内繁华的商业街。庙宇也是传统时期城市主要建筑之一,主要有文庙和城隍庙。19世纪来福州的美国传教士就认为“在外国人认为值得参观的很少公共建筑物中,大多数还是庙宇”( Rew.Justus Doolittle,1986:59)。除此之外,城市内还有手工工场、商店、粮仓、试院和驿馆等。开埠以前,福州虽是水陆交通要道,闽江上游货物的集散地,但整个城市重心仍在城墙内。 福州几次拓城,在城内基本形成了北跨屏山,南绕于山、乌石山的“三山两塔”城市空间格局,这种格局直至近代没有多大的改变。改变的主要是福州城外闽江两岸的南台地区。南台虽然离城墙有一定距离,但是地势开阔,水路交通便利,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商业贸易颇有益处,近代

文档评论(0)

339910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