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保险行业分析与展望 总公司个人业务部 课程大纲 中国寿险业的现状 课程大纲 中国寿险业的现状 银行、证券、保险 ——中国金融业三架马车 课程大纲 中国寿险业的现状 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寿险消费将占到中国保险消费70%。中国保险业未来十年的保费增长仍主要来自寿险业。 寿险保险深度比较(2005年) 课程大纲 中国寿险业的现状 社会变迁——家庭小型化 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 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 知》(国发(1995)6号)的文件 确定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目 标,正式启动了养老体制的改 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 定》颁布,启动教育体制改革。 经济发展—“人口红利” 经济发展—中等收入家庭增加 2006年6月26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 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 我国保险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 到2010年,全国保险业务收入争取比2005年翻一番,突破1万亿元。保险深度4 %,保险密度750元,保险业管理的总资产达到5万亿元以上。 1998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约64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 恢复高考后,大学生由国家“供养”,无须自己花一分钱。到1985年,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可以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并存的“双轨制”。1988年到1994年之间,处于象征性每年收取200元的低收费时段。从1994年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高校扩招后的几年,大学学费更是水涨船高。 各种名义的教育“市场化”改革,很大程度损害 了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使子女教育费用超过了养老、 医疗、住房方面的消费。 摘自2007年9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 你觉得目前的大学收费 0 20 40 60 80 100 家庭能承受18.86% 超过家庭承受能力81.14% 0 20 40 60 80 100 大学学费来源 自己暑期打工挣一部分0.66% 没钱交,暂欠学校5.25% 申请国家助学贷款9.41% 父母东挪西借29.32% 长期储蓄55.36% 中国家庭教育花费已接近家庭总收入 的1/3 农村家庭每年用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花 费连续两年增长率超过20% 城乡贫困人群中有40%-50%的人提 到“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 农民干13年能供1个大学生 书包装着家里一套房 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 第一阶段 1985年到1996年 第二阶段 1997年至今 改革着重于对医疗卫 生机构的运行机制 和微观利益的调整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三医”联动、城乡结合、深层推进的新的发展阶段。明确了医疗体系、办医体制、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比较具体的基本政策。 从1985年正式开始的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医疗费用增长快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卫生费用年增长达到 12%~18%的水平,而同期 GDP增长速度则为8%左右。 0 50 100 150 39.9元 200 1995年 2005年 126.9元 综合医院诊疗费用/人·次 0 1000 2000 3000 1667.8元 4000 1995年 2005年 4661.5元 综合医院住院费用/人·次 5000 ?? 养老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 医疗体制改革 需要建立一个平衡的由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地说,就是使商业保险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龙永图 在2007年“北京CBD国际论坛”上发言 “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内的青年人口在某一年附近达到顶峰,随后生育率的下降使这些人需要供养的子女和老人相对较少,于是劳动力队伍的扩张提供了一个把钱花到其他方面的机会窗口。 “人口红利”对经济腾飞的贡献率 日 本 新加坡 中 国 27 人口红利期的四大特征: 专家预测:我国的“人口红利期”预计将持续到2030年左右。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 2005年,劳动人员为9.34亿,到2030年将达到9.66亿。 人口抚养负担轻 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 的婴儿潮,1973年计 划生育少生了4亿人 社会储蓄率高 总抚养比下降对中国储蓄率的贡献大约在5%左右 人口生产性强 GDP的持续高增长,群众财产与财产性收入增加 新农村建设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自由流动也将提高收入水平,未来5-10年将是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崛起的时期。 国际标准,人均G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