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态系统的复杂化 在形成A这样简单的组织后,土壤必须厚到一定程度,以至于充分满足青草、灌木和乔木的生长,而郁郁葱葱的草原森林不仅对水土流失起到保护作用,甚至可以在局部形成一种小气候,对降水量的稳定有一定的调节。也就是说,简单的生态组织在充分的功能耦合中,三个子系统的一些变量都成为某种内稳态后,第一批昆虫和食草动物才会迁居而来,虽然它们的出现会消耗部分绿色植物,但一般可以保持稳态。 于是,在A的内稳态基础上又建立了新的功能耦合网,整个生态组织由A变成了B,并且可以形成新的内稳态。 以后,食肉动物出现后,生态组织进一步扩张,出现新的内稳态。 B 土壤 绿色植物 小 气 候 落叶层 蚯蚓 昆虫 田鼠 山雀 生态系统的维生结构 在生态系统中,如果把每一个生物种群看作功能耦合的输入与输出,功能耦合网就是生物种群的关系。 例如,在存在捕食关系的猫-鼠系统中,猫与鼠的数量可能出现稳态,也可能出现周期性振荡,只要振荡中的老鼠数量在某一时刻降到临界值以下,这两个种群都可能灭亡。 它们一般满足逻辑斯谛方程: xn+1 =λxn (1-xn ) 显然,这是因为组织内维生结构不完善所致。 复杂性完善维生结构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种群关系越复杂,种群数量就越不会出现周期性振荡。维生结构的机制是各个功能耦合系统的相互作用,它是一种切断正反馈的机制。 当捕食者食物链很复杂时,当被捕食者少到一定程度后,捕食者将放弃捕食这种食物而转向捕捉另一种数量较多的种群,这样就切断了简单的二元捕食体系的种群振荡和不稳定的反馈回路,从而导致即将灭亡的种群恢复增长;而当被捕食者增长到一定程度,它将再次成为食物。 适应度与生态位 考虑一组所有可能的青蛙,每一只青蛙都有一个不同的基因型。让每一只青蛙都位于一个多维的“基因型空间”,所有相邻的基因型仅有一个突变不同。假定你能测出每一只青蛙的适应度,将每一只青蛙的适应度用高度表示,画在基因型空间。由此产生的高度就形成了基因型空间的一个适应度景观,就像阿尔卑斯山在欧洲部分形成了一个山脉景观(相当于动力系统的稳定吸引盆)。 代表了适应度景观的各种谋生方式(维生功能),就是有机体的生态位,它们可以通过有机体所拥有的搜索过程很好地搜索出来。 对策论与博弈论不仅是描述自然选择过程中生物体的生态适应度的数学工具,也是定量描述阶级斗争的数学工具。 生长的极限:结构与层次的复杂化导致干扰放大 资源与物理因素的限制是生长达到极限的外因,而结构稳定性从内部规定了生长的极限。根据生长极限,存在如下几类达到极限的过程: 第一类,生长程序中规定了生长的极限。 第二类,随着生长超过一定限度,结构稳定性降低,生长速度放慢。 第三类是破坏性的,生长速度不可控制,一下子破坏结构稳定性,导致组织瓦解。如核爆炸,激光,细菌繁殖,癌细胞生长等自繁殖系统。 第四类是波动性,局部组织生长过快而坏死,原有结构的稳定性又得到恢复。这种自我修复的系统往往会成为超稳定系统,比如不断更换新元件的机器。 系统组织的老化:结构畸变与功能异化 一般说来,在生长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的功能耦合网,组织都可能会对生长的基础结构进行某种加固。因为最低层结构的微小干扰会对上层结构产生很大影响,所以组织系统越复杂,在生长过程中就越会不断加固基础结构的稳定性。 但是,只要基础结构和生长过程的链的基本结构不变,生长过程中对基础结构的加固必定有一个限度。加固一般是一种防干扰机制,当防干扰机制复杂到一定程度,它本身反而会干扰源。因此,当组织的基本结构不变时,生长总有一个极限。 组织的各种功能是由组织结构决定的,包括那些未参与耦合的功能,都是组织结构的产物。而组织的存在就是保持其基本结构稳定不变,但这基本结构的稳定性(功能耦合的自我肯定)却受到那些未参与耦合功能的慢性侵蚀与破坏,这种普遍的功能异化(功能耦合的自我否定)最后导致系统老化。 海克尔提出猿人假说 在长期的争论中,海克尔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他提出了“适应和遗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引起有机体的“趋异”或“分化”,促使生物进化,提出生物通过遗传把祖征和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异都延续下去,逐渐形成新种;他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在远古时曾生存过介于类人猿与真正的人之间的猿人的科学假说,遭到微耳和的坚决反对。 后来,各种猿人化石的发现支持了海克尔。 化石的证据 1861年,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的化石证实了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正确性,即在爬行动物和鸟类之间存在这进化关系。 始祖鸟:长有爬行动物的骨骼,爬行动物的尾巴,但却又有鸟的翅膀和羽毛。达尔文为之欢欣鼓舞。 最后岁月 1868年《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1871年《人类的由来》 1872年《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1881年《蚯蚓作用下植物土壤的形成》 1882年4月19日逝世,享年73岁。4月26日被安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