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地区观光发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住民地區觀光發展 議題研討論文導讀 題目:原住民社區對於觀 光衝擊之知覺分析-以 山美社區為例 指導老師:黃正聰博士 報告學生:管碩專一 觀光組游政益 報告日期:97.1.11 山美社區簡介 山美村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南區,曾文溪中游的向南平地區域,東連里佳村,西為番路鄉,南毗新美村,北銜接野村,是一個典型的原住民部落。海拔高度從500到1,200公尺左右。山美社區人口約650人,共有144戶,居民百分之九十九為阿里山鄒族人,在人類學的分類上屬北鄒。居民都保有原住民濃厚人的情味,好客、熱情且純樸。 地理位置 部落生活 在山美村的鄒族人大都以農業為生,主要作物有茶葉、竹筍、及其他短期蔬菜作物,近年在政府的輔導之下種植了一些果樹如鳳梨釋迦、甜柿、玫瑰李、加州李等約十公頃。也有少數居民從事休閒農業,餐飲及住宿、露營、烤肉區等,隨著達娜伊谷生態園區的開發,山美村的產業結構逐漸轉型成為休閒產業。 特色食物 鄒式烤肉 不同於一般方式,而是將 五花肉切成大塊肉片狀, 洗淨後塗抹適量鹽巴,放 在鐵架上燒烤熟後,再切 取小片食用,嚐起來鮮美 多汁且不失原味,有機會 上山一嚐鄒族烤肉,鐵定 會讚不絕口、回味無窮 呢。 主要農特產 山美村本身就是個自然豐富的部落,海拔介於500-1200公尺之間,山美社區四面環山,氣候變化顯著。因多縱橫山嶺,以桂竹林、麻竹林、佔大部份生產面積,阿里山高山茶、苦茶油、愛玉子、明日葉等等為山美主要農特產品之一。種植的短期作物如芋頭、生薑、朝天椒、高山高麗菜。 野生動物 達娜伊谷 達娜伊谷(Tanayiku)為鄒語,是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境內的地名,屬於曾文溪上支流,海拔500公尺,溪長18公里。沿岸氣候宜人,風景秀麗,青翠蜿蜒的山脈向遠處伸展,靜謐小徑透過陽光,顯得優靜溫暖。溪中巨石嶙峋,溪水清澈見底,清澄藍綠亮的像面鏡子,河流在山谷裡閃耀,魚兒成群水中游,兩岸鳥蝶兒振飛翔,是人間一處世外桃源。 達娜依谷護魚  七十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村民大會中正式提交計畫書,計畫裡提到,選定尚保持原始風貌的達娜伊谷溪及兩岸各六公里的原始森林,作為生態保育地區。嚴格禁止以任何方式獵捕該地區之所有生態,該地區之土地亦不可作任何開發,以維護生態棲息環境。 全台灣首創的河川自治公約誕生 公約中明定: 達娜伊谷是山美 村全民共有的財 產;拒絕財團投 資開發;十五歲 至五十歲的山美 人,有義務保衛達 娜伊谷。 保育帶給當地的「錢景」 山美人終於看到保育帶給當地的「錢景」。豐厚的收入成就了社區福利、文化承傳和農業改造的基金,舉凡老人安養、學生獎助學金、急難救助、結婚補助、生育補助,這些都是從觀光收入來支付的。「如果我們善待達娜伊谷,達娜伊谷將會反哺我們。」,部落族人的承諾,終於被印證了。 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原住民社區居民對觀光發展衝擊之知覺分析,過程中,將以相關研究理論與方法為基礎,調查分析居民背景特性、與遊客接觸程度、社區依附程度、觀光規劃參與程度、觀光利益依賴程度與五項觀光衝擊層面-、社會文化、經濟、擁擠、環境社區知覺之關係。本文之個案研究對象為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18 歲以上居民,進行家戶訪問的問卷調查,共取得145 份有效樣本。研究結果顯示:居民背景特性中,雖然職業、教育程度、個人所得和家庭生命週期皆在其中一、二項知覺上達到顯著差異,但居住年數卻是影響觀光衝擊知覺的最顯著變項。此外,社區依附程度、觀光規劃參與程度與觀光利益依賴程度亦與居民對各項衝擊之知覺有顯著相關。 研究動機 觀光產業已經被視為「無煙囪的工業」。但是,如同其他產業發展一般,觀光也會造成正面和負面衝擊。 有鑑於原住民社區規劃發展觀光議題之重要性,加上迄今國內仍未有此相關之研究,故本文以社會交換理論、觀光發展週期理論等相關理論與方法為基礎,設計一套可運用於原住民社區觀光衝擊知覺分析之研究架構與程序。研究過程中,並以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為個案研究對象,由人口統計因素、居民與遊客接觸程度、社區依附程度、觀光規劃參與程度及觀光利益依賴程度等影響觀光衝擊認知的可能因子,探討及詮釋社區居民對觀光衝撃的認知。 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原為一傳統的鄒族原住民部落,早年因達娜依谷溪的生態遭逢嚴重破壞,居民從固有的「只取所需,過量不取」河川倫理幾乎蕩然無存的噩夢中覺醒,開始了自主復育河川鯝魚的工作,成效斐然。民國84 年達娜依谷自然生態公園正式成立,致到此旅遊的人潮逐年成長,當地居民享受經濟效益之餘,同時也感受到伴隨遊客而來的各種污染和壓力。面對此種情境,居民的價值觀與態度行為可能變的相當複雜,非常適合作為實

文档评论(0)

33777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