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YY作品 /yyzp/ YY作品 qtz97pts 去。九月十五、十月十五……一个又一个圆月夜过去了,但依然还是不见张老乡,或者其他人送书信来,大家伙儿的心情日益焦虑不安起来。尤其是郭氏,每日里除了必须干的活计之外,站在门口伸着脖子南一眼,北一眼的张望,成了她做的最多的事情。大壮每日傍晚挑水送过来时看到的,基本上都是这个画面,这就使他自己心里边的焦虑和不安更增加了几分……但大壮所能够做到的,也只能是在小河边上转了几圈,找到一块儿一尺五寸左右高,一尺见方,并且石面非常平整光滑的大青石。看看挺满意的,他就将这块儿大青石滚到小河边上擦洗干净,然后扛了回来,稳稳地立在耿老爹家门口的靠南一侧。这样,郭氏没事儿了,就拿个草垫子放在上面,比较舒服地坐着张望,张望……直望得日渐憔悴,两鬓角生出了缕缕白发……难挨的日子一天一天地熬到过年的时候了,但依然还是没有一丁点儿消息。于是,董家成和耿憨夫妻们商议,还是去张老乡的老家打探一下哇,以确知张老乡最近是否回过老家。如此,大壮就决定,明年正月十六亲自跑一趟去。次年正月十六早饭后,大壮赶着骡车拉了姥娘家给的一筐最好的苹果和不少肥枣,还有耿憨亲手制作的一大捆干透了的土豆粉条,以及郭氏亲自蒸的一大笸箩花馍去张老乡的老家了。来到张家庄后,大壮几经打听终于见到了张老乡的兄弟。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大壮简单地向张老乡的兄弟说明来意时,他看到这个淳朴的庄稼汉子的眼里,一瞬间滚落下来一连串的热泪!他哽咽着对大壮说:“去年秋后,俺爹娘一直不见俺哥一家人回来,老在念叨,俺就跑去在省城里做生意的表哥那里打听情况。可表哥告诉俺,大约就在哥哥一家人到达黄河渡口的那几日,在那个必经的渡口上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船难事故。既然一家人一直没有消息,估计都已经遇难了……直到现在,住在后院儿里俺那可怜的老爹老娘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呢!俺和妹妹商议过了,准备尽量地瞒着他们哇。咳,七十多岁的人了,哪里能经受得住这,这样的打击哇!俺和妹妹还商议了,等俺们的老爹老娘百年以后,再把哥哥一家人留在家里的衣物都埋在爹娘的脚下,也算是做一个合葬的坟,好让他们的灵魂回来了,有个地儿歇着……”看到呆坐在炕沿边儿上的大壮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忠厚的汉子擦一把眼泪轻轻叹一口气,又开始劝慰大壮了:“咳,大侄子啊,俺很理解你们挂念亲人的心情。虽然俺哥哥一家人很可能已经遇难了,但耿大哥他们父子四个是在汉口镇上哇!出门在外的,能遇到一个近老乡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哩,所以他们捎不回来书信很正常哇!你们大可不必太挂念的,耐心等着就是了。俺哥哥当年也有五、六年没有消息的情况呢!”说着话,他又看一眼一直在一旁默默落泪的婆姨 萨廖 尔?贝克 特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初演时就连演了三百多场。但许多有经验的理论家和观众都对它迷惑不解。据说一个演员在演完《等待戈多》之后怒气冲冲地说: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演的是什么。该剧的支持者与反对者曾因对此剧毁誉褒贬争持不下,在休息厅里大打出手。 为什么?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比。 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方居然说“不知道”。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 写作背景 本剧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在广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战后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新兴的现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一大批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