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磺胺甲恶唑 近年,由于新型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迅速发展,磺胺类药物的毒副作用成为突出问题,使临床应用受到明显限制。目前磺胺类只有疗效突出的药物仍用于细菌感染,如磺胺嘧啶 ,磺胺甲恶唑,并与抗菌增效剂制成复方使用。 目前,具有磺酰胺结构的降糖药和利尿药已作为磺胺类药物的主要用途。 但由于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创造了代谢拮抗理论,这类药物在药物化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抗菌增效剂 本身具有抗菌作用,并且与其它抗菌药在一起使用时,所产生的治疗作用大于两个药物分别给药的作用之和,并有效降低了单独使用的耐药性。 发现 5-取代苄基-2,4-二氨基嘧啶类化合物 它们对二氢叶酸还原酶具有抑制作用 广谱抗菌药 美替普林 溴莫普林 甲氧苄啶 作用机制 选择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影响辅酶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核酸的合成,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酶 为何抗菌增效剂对人体毒性很小? 在于甲氧苄啶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亲和力的差异,它对哺乳动物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亲合力是对微生物的1/10000至1/60000,所以它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很小。 磺胺类与抗菌增效剂联用的增效机制 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使细菌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不仅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 而且联用使复方对细菌的耐药性降低 抗菌增效剂除了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外,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的抗菌作用。 甲氧苄啶 TMP 5-[(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2,4-嘧啶二胺 复方新诺明 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5:1):治疗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伤寒,疗效与氨苄西林相当 磺胺甲噁唑 其它抗菌增效剂 美替普林 溴莫普林 四氧普林 要点 最早发现的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 磺胺嘧啶的临床用途 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的结构式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代谢拮抗理论(磺胺类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对药物化学发展的贡献) 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甲氧苄啶的化学名及结构式、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磺胺类药物与抗菌增效剂的作用原理(增效机制) 复方新诺明由哪两种药物组成(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 磺胺嘧啶的临床应用 由于磺胺嘧啶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对预防和治疗流行性脑炎有突出作用,使其在临床上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作为治疗流行性脑膜炎的一线药物使用。 磺胺嘧啶 Sulfadiazine SD N-2-嘧啶基-4-氨基苯磺酰胺 磺胺甲恶唑 磺胺能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磺胺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合成“伪生物大分子”(二氢蝶啶对胺基苯磺胺),从而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消耗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导致细菌二氢叶酸合成受阻。 伍德菲尔德学说(磺胺类作用机制) 代谢拮抗理论 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的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底物)的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其与底物竞争性与酶结合,在酶的作用下与第三种物质形成伪生物大分子,使酶耗竭,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磺胺即为药效基团,苯环上的游离氨基(或潜在的游离氨基)、苯环以及游离氨基对位的磺酰胺基不可改变,其中磺酰胺基上氨基的氢原子被单取代活性增强,以杂环取代更佳。双取代活性消失。 磺胺 磺胺嘧啶 甲氧苄啶 TMP 5-[(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2,4-嘧啶二胺 甲氧苄啶的作用机制 选择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影响辅酶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核酸的合成,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磺胺类与抗菌增效剂联用的增效机制 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使细菌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不仅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 而且联用使复方对细菌的耐药性降低 本章分类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第二节 抗结核药物 第三节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第四节 抗真菌药物 第五节 抗病毒药物 第六节 抗寄生虫药 第三节 磺胺类药物及 抗菌增效剂 在磺胺类药物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都因无特效药而感到非常棘手。 磺胺药的先驱百浪多息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菌药 (1932)。 百浪多息是于1932年被杜马克发现的,为克服它水溶性小的缺点,又合成了可溶性百浪多息 百浪多息 可溶性百浪多息 寻找抗菌的药效基团 但是后来发现无论是百浪多息还是可溶性百浪多息在体外均无效,只有在动物体内才有效,这说明(可溶性)百浪多息里面一定是分解出某个药效基团而发挥抗菌作用。 寻找抗菌的药效基团 初步认定:曾以为百浪多息中的偶氮基团是药效基团,所以法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