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读书会总结.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次读书会总结 时间:2010-06-18 地点:中科院图书馆二楼 人数:共18人 主讲:杨一玻 主题:禅学中的进禅与退禅 三、退禅:倾城之禅 自省退思之门 不舍不为禅 体用不二 四、禅的锐化与退化 成于斯者亡于斯 禅在鸡汤亦在剑 吾道无往亦无来 五、讨论之--- 性善论 性恶论 六、活动总结 禅,“禅那”的简称,汉语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也有 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原出自《奥义书》,为印度教术语,为“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修习瑜伽的高级阶段。后为佛教所吸收,为“三无漏学”与“六度”之一,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如来禅、清净禅)的区别。 禅的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 《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 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综合起来禅可理解为: 禅,人的一种精神修持方法,是信奉者的一种体悟或最高实在的方法,是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的方法,是其明心见性、思维修炼的方法,也是获得神童、智慧、解脱的方法。 《心经》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禅学,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并证入自性。 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你自己)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你自己)的问题的。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少林十八罗汉潘国静曰,禅乃悟也,静也。即“悟”“静”生慧。禅是无,禅是有,禅是实,禅是虚,禅是天地万物!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所以,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在禅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却不得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腰。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并问他:“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神光愕然地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我们一般称达摩为中国禅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后来慧可传三祖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慧能,根性甚利,虽处南蛮犹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当时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依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 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慧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来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偈语是这样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文档评论(0)

3344483c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