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活 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如氨基苷类药物。 (2)改变靶位结构 多种方法。如: 改变靶蛋白结构:RFP耐药菌,RNA多聚酶的β-亚基结构改变造成的耐药。 增加靶蛋白数量: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 生成耐药靶蛋白:金葡菌产生青霉菌结合蛋白PBP2A,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 (3) 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 改变通道蛋白的性质和数量,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 如:细菌对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的耐药。 (4)影响主动外排系统: active efflux system 本质——蛋白质、通道 喹诺酮类、 外排蛋白系统 大环内酯类等 ———————————— (细菌细胞膜上) (5)改变代谢途径 耐磺胺药的细菌,自身产生PABA 或直接利用叶酸,转化为二氢叶酸。 请比较差别 4.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称多重耐药。 如耐药大肠埃希菌:对所有喹诺酮类有交叉耐药性。耐药率高达50%-60%。 机制:主动流出泵外排机制、改变结合部位、减少摄取、降低膜通道等。 此外,对喹诺酮耐药也同时对许多常用抗生素呈现多重耐药性。 (一)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来源:青霉菌培养液中获得。用其钠、钾盐。 性状:青霉素G钠、钾盐晶粉室温稳定,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稳定性差,室温放置24h大部分降解失活,生成抗原性降解产物,故需现配现用。 剂量用国际单位U表示。理论效价:青霉素G钠1670 U =1mg,青霉素G钾1589 U =1mg 特点: 优点:杀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强、毒性低。 缺点:抗菌谱窄;不耐酸、不耐酶,耐药现象普遍;易引起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体内过程: 吸收:po 吸收少而不规则,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im 吸收迅速而完全,0.5-1h达峰浓度;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46-55%,广泛分布全身各部位,主要分布细胞外液,以肝、胆、肾、肠道、关节液及淋巴液量大,房水和脑脊液中含量低(炎症时可达有效浓度)。 消除:不被代谢,几乎全部以原形,经尿迅速排泄,90%经肾小管分泌排出,t1/2 0.5-1.0h。 如何延长青霉素G的作用时间——思考题9 抗菌作用:——繁殖期窄谱杀菌剂 对繁殖期敏感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1.革兰氏阳性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 2.革兰氏阳性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破伤风杆菌 3.革兰氏阴性球菌:脑膜炎球菌: 4.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放线菌病。 对真菌、立克次氏体、病毒和原虫无效。 金葡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对该药易产生耐药。 防治措施: ①详细询问过敏史: ②皮肤过敏试验:凡初次注射或停用3天后再用者,或用药过程中批号更换时作皮试,反应阳性者禁用。 ③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 ④避免饥饿时给药, ⑤青霉素现配现用——新鲜配制 ⑥做好急救准备。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并皮下或i.m 0.1% AD 0.5-1.0mg,严重者静注或心内注射,必要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织胺药。 吸氧、人工呼吸、同时输液,给予升压药等。 注射后观察30分钟 氨苄西林(ampicilin)、阿莫西林(amoxicilin) 广谱青霉素类(Broad spectrum penicillins) 耐酸不耐酶。可口服,对产酶金葡菌无效。 广谱,对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作用。 ampicilin:对阳性菌作用不及青霉素,对阴性菌作用与氯霉素、四环素相似或略强,但不及庆大等。口服吸收不及肌注。 amoxicilin:同剂量比氨苄血浓高1.5-3倍,单胃动物吸收较好,作用比氨苄强2倍。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特点:静止期杀菌剂 1.抗菌谱广,对需氧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显著强于其它类药物。 2.杀菌速率和杀菌时程为浓度依赖性。 3.具有较长的PAE 4.具有初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 effect PEE),首次接触即迅速杀死,未被杀死的细菌再次接触,药物的抗菌作用减低。 5.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4)体内过程 吸收:因极性和解离性大,口服难吸收,在肠内成高浓度。多用IM(也可SC),吸收迅速而完全,达峰时间约0.5-2h。 不主张静脉给药。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除链霉素略高(35%,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