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课标下文学作品教学思索
——湖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观后感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地位做出了新的认定,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在兴奋之余,也感到必须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如何来进行具体的操作,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我。2008年11月15日,我有幸观摩了在宜昌举行的湖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登台亮相的21位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纷呈的语文优质课,这次的学习使我对在新课标下怎样进行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教学
首先在观摩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新课标所带来的教学“新”变化。
一、教学方式的新思路
过去,老师们总认为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之外,似乎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而诗歌在感知背诵外,似乎只有体裁、押韵等屈指可数且极为表面的知识可教。 而现在我们看到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有益的尝试。 1选准突破口。例如华师一附中盛玲老师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就考虑到了对于这样篇幅很长的传统篇目,不宜面面俱到,她精心选择了“宝黛初会”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领略宝黛相会时纯洁心灵的碰撞,体会他们的纯美和纯情,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如襄樊五中刘俊老师讲授《祝福》, 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经典篇目,它篇幅长,背景复杂,内涵丰富,怎样才能上好这堂课,刘老师选择了鲁镇上的看客作为突破口,与学生一起探讨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从而更好的理解小说的主题。 众所周知,当前新课改的一大热点就是创新,而创新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具备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走进新的领域,走在了创新教学的前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选好新方式。例如钟祥一中李明老师在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就采取了新的方式。针对别里科夫这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采用了“病情诊断”等方法和学生一起探究这个形象。学生们建立了病人档案,了解了病情症状,探求得病原因,认识病症危害,并且拿出了治疗方案。而这与过去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就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方法。在新课标中“探究”是一个关键词,这种方式显然更符合高中生的知识和心理特点,也有突出的优点,能使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二、教学过程的新方法
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人们总是误以为语文能力是由机械的重复,繁琐的基础训练转化而来,学生在浩如烟海的试题中被淹没,被异化,人文精神淡化,听说训练弱化。可是在这次优质课的比赛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新方法。
1阅读方式多样。例如夷陵中学邓少平老师在教授《蜀道难》时,就设置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特有的声韵之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悟”,领悟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整个课堂充满诗意,琅琅的书声、燃烧的激情、创造的火花、人文旗帜在语文课堂高高飘扬。又如荆州中学王丰松老师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采取了分角色朗读法引导学生体味林冲的反抗精神,而同学们在投入的朗读中走进了林冲,了解他的处境,感受他的心态,从而很好地把握了这个梁山英雄的性格特质。这样的教法不是概念化的所谓“课堂分析”,不会将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也不会把学生弄得身心疲惫,却能带给他们更多的收益。
2师生互动和谐。例如汉川一中吴倩老师在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师生互动就非常和谐。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了特定的问题情境,设法让学生沉浸其间,主动参悟,其中在学习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争论一节时,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的“答记者问”,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深入地挖掘出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像这样的和谐互动在这次比赛中还有很多,这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一起震荡,彼此融合,重新组合后进入了学生的生命个体之中,转化成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这种方式,也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沉闷的面貌。
3信息技术利用合理。这次参赛的所有语文课都辅以课件。但是这些信息技术不是为了给课堂装面子,做样子,而是与课程内容的完美的整合。尤其是对于小说诗歌这样的文学作品,那些图文声像并茂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例如名家诵读的《雨霖铃》,深情演绎的《枉凝眉》,形象可感的祥林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达到了课堂目标,这是传统教法难以达到的。
三、教学目标的新深度
新课程标准将鉴赏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