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界因你不同》
——读李开复自传感悟
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常常说追随我心,当然追随我心必须要在负责,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虽然经历风险的日子可能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我可能后悔终生。
——摘自《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李开复其人
祖籍四川,1996年12月生于台湾,11岁留学美国,1988年获得卡内基· 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他开发了全球第一个“不特定语音连续识别系统”,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击败了人类世界冠军。2009年创立创新工场,一个全方位的创业平台,旨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曾先后在苹果,SGI,微软,谷歌等公司担任要职,1998年亲手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2000年就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成为比尔·盖茨的七位高层智囊之一。2005年,加入谷歌公司,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这本自传主要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成长史,风雨兼程的成功史和烛照人生的心灵史。
烛照人生
李开复是一位成功者,他不但在行业领域创造了奇迹,更是一位关注教育,关注中国大学生成长的心灵导师。在这本自传里,有多处这方面的描述,这种情怀使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我深受感动。
以下我将语录摘要感悟的方式分享其中的故事。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特别关心,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不愿让孩子冒险尝试与众不同的东西。其实,孩子从小就需要独立性,责任心,选择力和判断力。”
这是李开复在与西方教育对比之后给中国父母提的一点建议。在中国,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的人生进行规划,更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倍加呵护。以至于孩子考上大学填报志愿时,都没有主动权,更多的是来自父母判断之后进行的选择。我有一个堂弟,大学学的是建筑学,结果中途对专业失去兴趣,大三时退学,又重新进行了高考,虽然又考了一所重点大学,可是三年的光阴,就白白浪费了,令人惋惜。
“美国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是在这些稀奇古怪的题目中每天得到锻炼的,这样的教育差别就是:(1)从不同的观点看问题,没有正确答案;(2)经过参与和实践真正理解;(3)团队合作,避免零散思维。”
这是李开复在来到美国橡树岭读中学时的感受。李开复在东西方差异一节中写到:在台湾,在课堂上将双手背后坐得笔直,要在操场里听没有意义的校领导训话,每天早上醒来,想到的是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以及严格的考试。另外,每天几乎都要背书,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而到了美国,老师不再要求我们背书了,而是尽量要求我们去理解。对于每个人不同的特点,老师都有针对性地鼓励,功课十分轻松,每天的家庭作业很少,但是每天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项目,比如当时,历史课教到美国印第安人的时候,不是用课本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让一个团队写一个话剧,或者是基于移民者和印第安人的辩论。
美国人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所注重的准则是:自由、独立、自主学习、重视理解、重视实践。老师重视学生发表的意见,甚至鼓励学生反驳老师。美国教育中一个基本思想是:教育不是死的,不是让学生去把握一系列静态的知识,而是教育学生通过理解,思考,创新来继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新的知识。这样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更能够将优秀人才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也更适合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按照兴趣发展让一个人发挥最大的激情,去选择自己的爱好,是能给予我们启示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这也是一位拥有教育情怀的科技人才想通过自传传递给我们的。
“每每离开高校我都会暗自感叹:“是否可能有这么一天,校长引以为豪的是该校聘用的那些学识渊博,声名卓著的大师,而非华丽的大楼,校长激情畅谈的是无私的教育理想,而非大而无当的校园。是否还能有这么一天,高校里走出的每一个毕业生都是能得到21世纪企业认可的人才,而不是总是徘徊在失业边缘的待业者。”
从教十几年来,有过多次的外出培训活动,其中有机会参观学校,整体感觉从小学至大学,尤其是一些初高中,建设的非常漂亮,甚至“高大上”,政府也在一些名校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这些颇具规模的“巨无霸”学校,从办学理念到师资水平,以及管理水平都存在一些问题。曾有一次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参观培训,因为去之前就知道这是当地一所乡镇中学,但是真正到那儿一看,这所学校还是比较陈旧的,比起一些地方学校林立的高楼,这里排排平方更显得质朴,更能够感受到能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办成一所全国名校,是多么的艰辛。这所学校有名的不是它的建筑,而是他们的 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不是身临其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