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PPT课件2.pptx

  1. 1、本文档共2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系统;;;;;树突: 接受、传导信息部位 轴突: 传导神经冲动 轴突始段: (AP)产生部位 N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 末稍:递质释放部位; ①胞体或树突膜:受体部位 ②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位:始段 ③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轴突 ④释放递质的部位 :神经末梢;㈡ 神经纤维 (nerve fiber);1.神经纤维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 营养作用;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4.神经纤维的分类;表1 神经纤维的分类(一);? 神经纤维分类 (classification);5.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 1. 种类 (types): ? 中枢: ? 星形胶质细胞 ? 少突胶质细胞 ? 小胶质细胞 ? 外周: ? 施万细胞 ? 卫星细胞;2. 特征 (characteristics) ? 数量:多, 10~50倍于神经元 ? 突起:无树突和 轴突之分形成突触;二、突触生理;㈡ 突触的基本结构;神经冲动传到 轴突末梢;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的电位变化 ; 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的电位变化 ;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非突触性化学传递;2.电突触传递;三、神经递质;受体: 细胞膜或胞内能与化学物质(递质、激素、调质、药物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效应的物质或分子。 配体: 能与受体结合的物质。 激动剂: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 拮抗剂: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二)中枢神经递质;(三)递质的合成、释放和清除;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给动物一定刺激,要求动物作出的反应是执行和完成一定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 如:小鼠在实验箱中偶尔踩到杠杆,给予食物奖赏(强化),多次后小鼠自动踩杠杆而得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小鼠在红灯亮后,踩杠杆,才有食物奖赏,逐渐形成以红灯为条件刺激的食物运动性条件反射。;;3.人类的条件反射的特点;(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单向传递:突触前 突触后 突触延搁(中枢延搁):0.3-0.5ms 总和:时间和空间总合 兴奋节律的改变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中枢兴奋过程的特征: ;(三)中枢抑制; 定义: 一个传入神经元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经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个神经元抑制 。 意义: 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 ;;机理: 中枢神经元传出冲动 ???时其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该抑制性神经元轴突返回发放冲动的神经元并抑制该神经元;;突触前抑制;轴突B先兴奋,末梢释放递质 作用于轴突A; 突触后抑制: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使之发生抑制。;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感觉 (换能)   (N冲动) (感觉中枢);;三者的传入冲动 ↓ 经后根节外侧部(粗纤维部分) ↓ 进入脊髓后角 ↓ 沿同侧后索上行 ↓ 抵达延髓下部 在薄束核、楔束核换神经元 ↓ 换元后的第Ⅱ级神经元发出纤维 ↓ 交叉到对侧 ↓ 沿内侧丘系 ↓ 到达丘脑感觉接替核。 ;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痛温觉和轻触觉等浅感觉 脊髓后索 ——传导本体感觉和深压觉等深感觉及精细触觉;(三)头面部的感觉传导路:;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2.联络核: 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 功能: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 3.髓板内核群: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 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 ;(二)感觉投射系统;(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髓板内核群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特点:非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a.交叉投射,但头面部为双侧 b.投射总安排倒置,但头面部正立 c.投射区域大小与体表部位感觉灵敏程度有关 ;(2)第二感觉区 位于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 投射分布安排正立,双侧性,定位差 ;2.本体感觉区: 中央前回 肌肉、关节等的位置觉和运动觉 3.内脏

文档评论(0)

xinqiji19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