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9年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 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
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
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
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
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
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 《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先生撰
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
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
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 (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
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
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
了,但其中“国风”和 “小雅”两大 ,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
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
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
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
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
“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
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
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 《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
丹亭》 《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 “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
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
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 《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
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
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
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
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
剧 目,便以“雅俗其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
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雅俗共赏》一书从不同角度阐发了 “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 《诗经》 《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迁就读者水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理科数学试题(解析版).pdf
-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pdf
-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英语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pdf
-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语文3月模拟(一模)考试试卷(含解析).pdf
- 山东省济南市2019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2套).pdf
-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2套).pdf
- 山东省济南市高考语文二模试.pdf
- 山东省济南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pdf
- 山东省济南市济钢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pdf
- 山东省济南市金牌一对一2019届高三高考复习古代史专题练习历史试卷含解析.pdf
- 山东省威海市威海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四次(3月)诊断考试试卷(含解析).pdf
- 山东省威海市中考生物模拟试卷(四).pdf
- 山东省潍坊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卷含解析.pdf
- 山东省潍坊市2019年中考三轮模拟卷物理考试试题(七)(解析版).pdf
- 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2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pdf
- 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高考语文模拟试卷.pdf
- 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生物WAT模拟试卷(二).pdf
- 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生物WAT模拟试卷(三).pdf
-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考语文诊断性测试试题(含解析).pdf
-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5月适应性练习(二)数学(理)试卷含解析.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