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2套).pdf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2套).pdf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2019学年度牡丹江市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 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 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 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 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 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 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 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 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 而 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 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 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 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 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 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 唱“盖棺事则己,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 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 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 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 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 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 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 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 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 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 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 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 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 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 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 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 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 历受政治影响,从而 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 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 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 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 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D. 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 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 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inae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