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回想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发展, 从自身的经历和生活情 况来看,我们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其他不说, 单说我们一家发展情况,足以证明“改革开放”带来新飞跃。 一、住房 我出生在安徽省巢湖市一户农民的家庭。儿时我们一家五口就住在祖父母留给我们的 茅草屋里。那时候,村里有茅草屋的人家还不算少,即使住瓦房的人家,也大都是非常简 单的大瓦屋。村民们最怕的就是下雨,每每下雨的时候,几乎每家忙着用脸盆等盛器接水。 那黄黄的顺着屋顶的茅草流下来的雨水,滴答滴答如闹钟般响个不停。记忆最深的是每每 下大雨的时候,我家门内会出现一个水坑,我们就得不停地舀水。好几次,儿时的我们贪 好玩,小伙伴们常常嬉笑着帮着舀水。只有家长们在为住房发愁,什么时候能住上好房成 了父辈们奋斗的目标。 我 9 岁那年,我们家第一次造了新房,那年是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墙体是煤渣砖砌成 的,屋顶是大瓦片盖的。清楚记得那两间大瓦房建成后,那时候母亲说:“以后再不用造 房子了,以后儿子有房结婚成家了。”记得母亲当时满足的笑了, 我们新房落成不久的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们家后面出现了楼房。之后的几年里,村 里的两层甚至三层楼房如雨后春笋般的往上冒。于是,父母亲决定拆除大瓦屋造楼房。造 楼房对于凭工分吃饭还要抚养一家大小的父母来说是艰难而又艰难的,父亲如蚂蚁搬家般 的买建筑材料,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那时候我们全家共同的目标:造楼房。80 年代中期, 我们家两上两下的楼房在原地基上拔地而起!虽然用尽了父母所有的积蓄,但我们还是从 心底里感觉快乐。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也吹“活”了广大人民的心。近几年来,我们村农民的房子又开 始朝别墅方向转变。不少人家不仅在农村老宅基上造了装修考究的别墅式楼房,还在城里 买了商品房 二、交通 小时侯,从我家到县城没有直达的公共汽车。大人们偶尔去一次县城大都是自行车, 也有搭别人的拖拉机。记得 10 岁那年冬天,我生病了,必须住到城里医院去,那天,母亲 给我穿上棉袄,还用围巾把我的头脸包了起来,露出两只眼睛的我被父亲的“老坦克”驮 到离家很远的车站,到那里等候去县城的公共汽车。也记得 11 岁那年上小学四年级,我们 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学校步行去烈士陵园扫墓。那时候,去一次县城就如现在去一次外地一 样。县城在儿时的我心目中是那么样的遥远。 已经记不清是哪年的哪月,我们这里通上了顶上有棚的三轮摩托车,先是一个车厢, 随后,我们忽然发现公路上顶上有棚的三轮摩托车橘换成了黄色的香蕉型公共汽车;每每 1 这些公共汽车从家附近的公路经过时,有伙伴会呼喊:“面包车来了”。偶尔有一辆摩托 车出现,那是惊动全村的新闻,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我们村的时候,我们不再为交通工 具的变化而大惊小怪,因为我们这里常常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衣着 儿时,大人们怕下雨屋漏外,还怕去亲戚家喝喜酒没出场衣服穿。我们平时在家里就 穿老布衣服,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从箱子里翻出洋布衣裳穿。偶尔布店里有漂亮的 的确凉布料,那消息会传的飞快。大姑娘,小媳妇都抽空往洋布店跑。于是,村里常常出 现穿着一模一样布料的姑娘和媳妇。夏天里,大家见面的时候会用手互相在衣服上捏捏, 然后发出一声:“哟,是的确凉的啊。”洋布店里有一种叫卡其的布料,一般用来做春秋 衫和裤子的。那时候,村里的父辈长年穿的就是蓝色卡其中山装,劳动布裤子(现在应该 叫帆布的吧)或者老布衣裳。后来,洋布店里的布料品种多了,有派力司,乔其纱,华达 呢。夏天的时候,有一套派力司衣服是非常吸引人眼球的。冬天,穿着华达呢去亲戚家喝 喜酒成了最出客的衣装。那时候新人结婚,新郎穿的就是华达呢套装,新娘的裤子也是华 达呢的。 那时候,冬天里穿的高高竖起的羊毛衫领头大多是假的。那是个节约领,如一件短打 背心那样套在身上。因为我们买不起高领毛衣,又抵挡不了寒冷的侵袭。于是,不知道谁 发明了这节约领,保暖又舒适,每个一元五角。还有男人衬衫也是节约领,两只手臂套进 去,没有袖子没有大身,外面再穿件衣服,一个挺括的硬领头“衬衫”就出现在脖子上。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烫头发,穿时装。买衣服也不再这里摸摸那里捏捏。 而是追求舒服美观。老人们穿上了呢子大衣,年轻姑娘和媳妇们穿上了滑雪衫,小伙子们 穿上了喇叭裤。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后,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衣着也又有了新的变化。 人们穿衣服大多买现成的了,洋布店早已经转产不见踪影。当年的的确凉、派力司、华达 呢已经不被熟知。人们穿衣服穿的就是一个新潮,一个舒适。 四、消费 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 70 年代,整个大队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家里最奢侈的电器是半 导体收音机,记忆最深的那个牌子叫“红灯牌”。小时候,父亲把别人

文档评论(0)

damoyih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