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 1055
PAGE
PAGE 571
名称:C 1055 – 99
PAGE 570
产生接触烧伤伤害的加热系统表面条件的标准指南
本指南由ASTM C-16隔热委员会管辖,并由C16.24健康与安全危害预测分委会直接负责。
当前版本于1999年3月10日批准,并于1999年3月出版。
本标准以固定编号C 1055刊发;紧随编号后的数字表示最初采用的年份,或者是修订版的最后修订年份。圆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最新重新批准的年份。上标(ε)表示自上一修订版或重新批准后的编辑性修改。
1. 适用范围
1.1 本指南建立了一套如何判断加热系统表面操作条件是否可接受的方法,定义了人体烧伤的危害,提出了设计和评估加热系统的方法,用于防止因与暴露的加热系统表面接触造成的严重伤害。
1.2 用SI单位表示的值视为标准值。
1.3 特定表面的最大可接受温度是通过对其可能或者很可能的接触时间、表面系统配置以及特殊情况下视为可接受的伤害级别的估计得出的。
1.4 出于设计的目的,工业生产情况下的最可能接触时间已经确定为5 s。对于消费者使用的产品,考虑到老人、小孩以及体弱多病者的反应速度较慢,吴永吉(1) 圆括号内的黑体数字指向的是本规范末尾处的参考文献
圆括号内的黑体数字指向的是本规范末尾处的参考文献。
1.5 此处建议的最大伤害级别是指导致“平均”程度上的一级烧伤。这种伤害是可以通过医治恢复的,不会造成永久的组织损伤。对于考虑到空间、经济、可能的暴露或者其他外在因素而批准的更恶劣的一些条件,本指南也可用于确立不理想的二级伤害级别(二级烧伤),此种烧伤允许有一些永久组织损伤。任何情况下都不推荐产生三级烧伤的条件。
1.6 本指南结尾处的参考文献(1-16)中提供了一部关于人体烧伤评估和表面危害测量的参考文件。
1.7 本标准并未对与标准使用相关的所有安全事项(如果有)做出规定。本标准使用者有责任确立适用的安全和健康规范并在使用前评估其是否符合有关条例。
2. 参考文件
2.1 ASTM 标准:
C 680 使用计算机程序测定隔热管和设备的吸热或热损失、表面温度的规范。3
C 1057使用数学模型和温度传感器
ASTM标准年鉴,第04.06卷。
3. 专业术语
3.1 本标准专用术语定义:
3.1.1 皮肤:
3.1.2 表皮—最外层的皮肤细胞。这一层没有血管和神经细胞,对皮肤的其他层起保护作用。这一层的平均厚度是8毫米。
3.1.3 真皮—皮肤组织的第二层。这一层包括血管和神经末梢。其平均厚度为2毫米。
3.1.4 (细胞组织)坏死:活细胞局部坏死。用于定义皮肤层永久损伤发生时的医学术语。
3.1.5 烧伤:
3.1.6 一级烧伤—对接触时间和强度不足以导致表皮完全坏死的反应。通常对此类接触的反应是表面的血管肿胀(皮肤发红)。
3.1.7 二级烧伤—对接触时间和强度足以导致表皮坏死但尚未对真皮产生重大损伤的反应。通常对此类接触的反应是表皮起泡。
3.1.8 三级烧伤—对出现重大真皮坏死的反应。参考文献(3)认为对真皮层的损伤达到75%即为重度真皮坏死。通常对此类接触的反应是剧烈的疼痛,并会留下无法修复的永久瘢痕组织。
3.1.9 接触暴露的加热表面—皮肤与不带隔热层、隔热膜和隔热液等干扰能量快速传递的材料的加热表面接触。
3.1.10 隔热系统—隔热材料或护套的结合,或者两者形成一个屏障以阻挡从加热表面迅速释放的能量。隔热系统可能包括各种结构和类型的材料。
3.1.11 护套—装在隔热体接触面的一种保护屏障,以防止其变质或误用。护套的材料可以由纸、塑料、帆布或以上几种的结合物或类似材料制成。
4. 指南摘要
4.1 本指南确立了一种工程师、设计师或操作人员评估可能发生皮肤与加热表面接触的现有系统的可接受表面温度的方法。
4.2 分析所用程序按下列步骤进行:
4.2.1 对所研究的具体系统,使用者首先必须确定可接受的直接接触时间和可接受的伤害级别。
4.2.2 其次,使用者评估表面操作温度。评估可以通过直接测量(如果可能)或使用与规范C 680一致的方法在设计条件下通过计算进行测量。
4.2.3 然后,使用者利用接触时间(4.2.1)、最大表面温度(4.2.2)和图1对可能的伤害级别进行评估。如果操作点低于规定的(4.2.1)伤害级别,那么就不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4.2.4 如果伤害级别超出规定,就要求使用温度传感器(直接方法)或附加的计算对系统进行进一步分析。两种方法在规范C 1057中都有所描述。
4.2.5 在进一步分析后,若系统仍然超出伤害级别标准,那么说明按规定的标准,该系统是不可接受的,需要修改设计。
5. 意义与用途
5.1 大多数用于工业、商业和民用的加热装置都是隔热的,单隔热会干扰其性能时除外。比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c32-93中文版-污水管和检修井用砖(粘土或页岩)的标准规范.doc
- c34-96中文版-结构粘土承重墙瓷砖标准规范.doc
- c43-98a中文版-结构性粘土制品标准术语集.doc
- c55-97a中文版-混凝土砖标准规范.doc
- c56-96中文版-结构性非承重陶土瓦的标准规范.doc
- c76-98a中文版-钢筋混凝土涵管、雨水管和污水管的标准规范.doc
- c90-98中文版-承重混凝土砌块的标准规范.doc
- c118-95中文版-灌溉或排水用混凝土管道的标准规范.doc
- c118M-95中文版-灌溉或排水用混凝土管道的标准规范.doc
- c126-96中文版-上釉陶瓷结构用饰面瓷砖、面砖和实心砌块的标准规范.doc
- c1057-92中文版-使用数学模型和温觉测量器测定加热表面皮肤接触温度用标准规范.doc
- c1058-97中文版-评价和报告绝热材料热性能用温度的选择的标准规范.doc
- c1060-90中文版-框架建筑物围护结构内腔绝热设施热像检验标准规范.doc
- c1071-98中文版-纤维玻璃管道内衬绝热材料(隔热和吸音材料)标准规范.doc
- c1072-98中文版-砌块抗弯粘结强度测定的标准试验方法.doc
- c1080-98中文版-冷却塔用除填料以外的石棉水泥制品的标准规范.doc
- c1081-98中文版-冷却塔用石棉水泥波状填料.doc
- c1082-98中文版-冷却塔填塞用石棉水泥平板标准规范.doc
- c1086-96中文版-玻璃纤维毡绝热材料的标准规范.doc
- c1088-96中文版-由粘土或页岩制薄陶面砖的标准规范.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