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论陶渊明的处世思想
摘要:陶渊明年幼时,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藏书甚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藉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会了《老子》《庄子》,而且学会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然而政治的黑暗而压倒了“猛志逸四海”的人生理想,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
关键词:《桃花源记》 思想矛盾 崇尚自然 自由和谐 处世观念
退隐的陶渊明除了结交知识层的素心人并与之谈文析义外,也常与田父野老交往,饮酒谈农事:“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生活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笃厚的环境里。正是有对这种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和总结,陶渊明更深入地了解到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疾苦及广众的喜怒哀乐与诉求,进而让思想得到了升华,逐步形成了“桃花源”社会之理想。
一、《桃花源记》
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在农村接近了人民,了解了人民的饥苦,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把他的理想形象地表现《桃花源记》里。
《桃花源记》描绘出了一幅人们所憧憬的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真诚相处,亲密互助的理想社会。但桃花源的草图里生活着的并不是神仙,而是普通的、保留了真淳的一群避难的人。如果说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与清浊,而到了《桃花源记》里设计的则是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民众的幸福了。
在这个“社会”里,“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都“怡然自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有的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池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赢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这个世外桃源,集中地反映了诗人和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它和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它虽然仍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却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社会的黑暗,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就像是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源,人们可以对照自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
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幻想出来的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一个平等仁爱的乌托邦。世外桃源是生活的福地,更是心灵的净土,是无为而治的美好家园,是老子迷恋的“小国寡民”。世外桃源就像一面镜子,以它灿烂夺目的理想光辉,反照出现实社会的黑暗和充满剥削、压迫的罪恶本质。
二、思想矛盾
1.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他在《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这极鲜明地反映了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我们看他的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之二),表现他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士出现的本身,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现实是“天下无道”。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他的诗句“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为什么有这种焦虑呢?正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
2.苦难的社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红豆词简谱曲谱.pdf VIP
- 标准图集-05SFJ05 防空地下室室外出入口部钢结构装配式防倒塌棚架建筑设计.pdf VIP
- 浙江国企招聘-2025浙江萧然绿色发展集团有限公司II类岗位招聘6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docx VIP
- 2025年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pdf VIP
- 12J3-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整理版本.).pdf VIP
- B∕T 1800.1-2020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线性尺寸公差ISO代号体系 第1部分: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础(高清版).pdf VIP
- GB50303-2015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ocx VIP
- 人物常规运动规律.ppt VIP
- 2025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职称考试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docx VIP
- 金太阳内蒙古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联考含部分答案(9科试卷).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