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 》完美版.docVIP

《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 》完美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外古诗词背诵2 《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 》 【学习目标】 1、初步鉴赏诗歌。 2、积累“月”“折柳”和“笛声”三个意象。 3、讨论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李白(701--762),字,号。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诗人,素有“”之称。 岑参 (715-770),诗人,荆州江陵人, 后迁居南阳。早岁孤贫,博览经史。派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二、学习《春夜洛城闻笛》 1、初读,读准音,读准节奏。 2、再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悟读,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暗”?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你知道与“折柳”这个意象有关的知识吗? (4)三分钟速背全诗。 三、学习《逢入京使》 1、初读,读准音,读准节奏。 2、再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悟读,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 (2)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3)三分钟速背全诗。 四、诗歌赏析 黄鹤楼闻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相关资料】: 1、此诗作于李白流放夜郎途中。 2、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3、落梅花:古笛曲有“梅花落”。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4、此诗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内容上,两诗都写闻笛。《春夜洛城闻笛》写的是一般的离乡之感;《黄鶴楼闻笛》写的是去国(离开国都)之情,眷恋的是朝廷。 在结构上,《春夜洛城闻笛》先写所闻,后写所感;《黄鹤楼闻笛》正相反,先写所感,后写所闻。 五、拓展延伸: “笛声” 这个意象常被用来寄托相思别情。 六、布置作业 默写两首诗歌 七、学后反思 等级 听课认真度 书写仔细度 参与合作度 达标程度 A B C 《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 》答案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 导入:诗人李白客居洛阳,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勾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他是如何来表达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二、1、 理解“暗”: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2、所用修辞:夸张。作用: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3、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 附《逢入京使》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

文档评论(0)

137****66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