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术语的起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流行术语的起源 blog(博客)、browser(浏览器)、software(软件)、wiki(维基)和World Wide Web(万维网),这些词语大家今天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网络的今天全得仰赖这些历史并不悠久的技术,以及给这些技术命名的人。那么你知道这些术语的来源么? 这些术语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BLOG(博客):这是“weblog”(网络日志)的简写形式,该词的最早出现似可追溯至1997年由Jorn Barger创办的“机器人智慧”网站。Barger在网站上开设了“logging the Web”(网络日志)栏目专门用来记录他在网络上无意间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而Peter Merholz则被认为是首次完整使用了这个术语的人。1999年,他在自己的weblog中写道:“我决定把‘weblog’读为‘wee-blog’,或者采用其简写形式‘blog’。” BYTE(字节): 1956年,Werner Buchholz在IBM Stretch计算机的设计阶段采用了这个术语用来衡量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容量。他是根据“吃下(bite)”这个词杜撰出来的,意思是一台计算机到底能“吃下”多少数据。不过需注意这个词的拼写,不要和“bit”相混淆。 BROWSER(浏览器): 经常被称为“Web之父”的Tim Berners-Lee在1989年开发出了他称为“WorldWideWeb”的软件。不过Berners-Lee说,“browser”这个词要早于Web,是作为“超媒体浏览器”而出现的。? CELL PHONE(手机): 一般认为,是ATT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William Rae Young首先提出了蜂窝移动电话的六角形蜂窝小区的概念。Young所做的工作在1947年与Douglas H. Ring合写的一份内部文件中提到过,该文论述了如何构建广域的蜂窝通信服务。用移动电话所拨打的第一个电话是1946年6月17日从圣路易斯的一辆行进的汽车中打出的,不过这部移动电话的形状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手机相差甚远。这部电话重约80英镑,采用的是ATT的服务,(massive party line),每个月的服务费30美元,每打一次本地电话再加30到40美分。可惜,贝尔实验室却未能争得“手机之父”的美名。这个名头被摩托罗拉通信系统部的总经理Martin Cooper夺走,1973年4月3日,他携带着一部大块头的手机穿越纽约城,用这部电话给他在贝尔实验室的竞争对手Joel Engels打了一通电话。 CIO(首席信息官): 根据美国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记载,任命IT人员担任高级职位是从军队和政府开始的,然后普及到工业界。William Synnott和William Gruber在1981年首次获得这一头衔。 COMPUTER VIRUS(计算机病毒): 这个术语今天被广泛用来描述可自我复制的和恶意入侵的软件,发明此术语的人是Leonard Max Adelman,他在1984年参与了“计算机病毒实验”的研究,并向研究人员Fred Cohen建议使用这个术语。Adelman还是RSA(Rivest-Shamir-Adelman)密码系统的联合发明人之一。 HYPERTEXT(超文本): Ted Nelson在1965年杜撰了hypertext和hypermedia(超媒体)这两个术语,1968年他与Andries van Dam一起在布朗大学共同开发超文本编辑系统。这些术语的前缀“hyper”的词义出自希腊语的“超越、超出”一词。所谓超文本就是计算机使用者通过超链 接和其他人共享文本信息的一种文本。超文本的首次实际使用是上世纪60年代Douglas Engelbart在斯坦福大学开发的“On-Line系统”上进行的。Engelbart还与Bill English共同发明了电脑鼠标。 INTERNET(互联网): 根据美国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记载,这个术语是在论述TCP/IP组网的文献中首次出现的,目前能够查到的包含此术语的最早文献是IETF RFC675,此文献即是由Vint Cerf、Yogen Dalal和Carl Sunshine共同撰写的《互联网传输协议编程规范》,发表于1974年。 MAINFRAME(主机): 起源无法确定,但是美国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则相信,“main frame”这个术语的出现要早于计算机,是在机械和电话时代出现的。而当它在上世纪60年代上半叶再次出现时,是用来指称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或者更经常地被用来指称不带外设的计算机。到了上世纪70年代,组合词mainframe则主要用来称呼小型机。根据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记载,“今天,被大多数人视为主机制造商的IBM,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并未将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