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反思——李煜之虞美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是李煜的绝命词。据说,李煜写好这首词虞美人后,在他生日的七月七日晚上,在寓所里宴饮奏乐,命歌伎演唱他的新作,声传于外。宋太宗命降臣徐铉去看望李煜。李煜见到徐铉,拉着他的手大哭一场,随后坐下来,一句话不说。最后忽然叹了一口气说:“我后悔杀了潘佑、李平。” (潘佑和李平都是南唐的忠臣和主战派的代表)。徐铉回去就向宋太宗做了汇报,宋太宗认为他怀有故国之思。于是,就命秦王 赵廷美赐李煜牵机药’,将他毒死。
?????清代诗人郭麟曾感慨李煜之身世遭遇,为之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后以“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他之所以会取这样的号是因为他想远离政治中心,躲避大哥李弘冀的猜疑,可是在政治的争斗当中李弘冀害死了叔父李景遂,随后李弘冀暴毙,李璟的第二子至第五子皆早亡,皇位就这样落到了李煜的身上。而他那位写出“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的父亲给他的已然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所以说李煜在政治上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的这个幸运与不幸都成就了他在词创作上的巅峰。其实,李煜不仅在词的造诣上颇高,而且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人们常把他称之为“千古词帝”。他的词作在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从这一点上来看可以说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所以王国维评价李煜后期的词作时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正是因为李煜后期作品以亡国之痛写出了自己的内心的情感波澜,逐渐改变了“词媚”的现状。如果说李煜做个纯粹的艺术家,他未必能写出像《虞美人》(春花秋月)这样的作品。应该是“薄命君王”成就了这个“绝代才人”。
在李煜众多词作中这首虞美人是最广为人知的,词很短: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教学中对于诗词的鉴赏我认为始终都是围绕着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展开的。我们赏析诗歌就是透过诗歌的语言去追寻诗人内心之志,学习诗人表达思想情感时所使用的技巧进而在自己写作时加以运用。其实这一学习目的可以推广至一切文学艺术形式的学习上。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李煜的这首小词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要点。
一、???思想情感
1、????宇宙的永恒与无常。
宇宙的永恒与无常是李煜在这首词的开端以极为简洁的四个字“春花秋月”就道出的这一全人类所共有的同感。我们在讲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古人面对自然万物常有一种兴发感动在里面,这也是多情敏感的诗人异于常人的地方,而这份感动在千百年的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意蕴或者说相似的情感体验。比如说“仰观宇宙之大”时常觉自己的渺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发出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慨叹。 杜甫在《望岳》中也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也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情感抒发。而面对江河的流淌自从孔夫子发出“逝者如斯夫”这哲人的浩叹,后世文人便吟咏不尽,如“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我们仅以古人观于“天地”,“山川” 为例,略举教材中几句诗来证明时代可以不同,诗人经历可以不同,但是面对世间事物他们会有一种共感,而这种共感是我们学习文学作品的人也应该具有的情感要素,这是我们穿越千年解读诗人的“钥匙”。
?我们说李煜在这首小词的开端便以“春花秋月”四个字写出了古今全人类都应该有的一种共感——宇宙的永恒与无常。近代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匆匆》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写出了春花的去了再来的这一特性,写出了春花的永恒,而我们的时间却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的人生却是无常的。而多情敏感的诗人面对一岁的春花常贪恋她的逝去又常作伤春之语,所以仅“春花”二字就道出了世间的永恒与无常之形态。而“秋月”亦是如此,月之阴晴圆缺来隐喻人生之变化无常,李白的一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又写出了月的永恒,以永恒之月对无常之人生,其悲凉与无奈变成了多情之人的共感了,这便是李煜在《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