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教学教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二)能力目标:理解作者把屈原个人遭遇同楚国命运结合论述的用意。作者司马迁“悲其‘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解作者把屈原个人遭遇同楚国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的用意;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难点:作者司马迁“悲其‘志’”的原因;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来自雪山之巅的小溪,在崇山峻岭的蜿蜒流淌中,写下了自己的生命赞歌。沐浴阳光雨露滋润的常青藤,在悬崖峭壁展现青枝绿叶中,写下了自己的生命赞歌。同学们,正值青春妙龄的你们又会怎样谱写自己的生命赞歌呢?相信你定会从吟唱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代“爱国诗人”——屈原身上,收获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司马迁的《屈原列传》。 二、研习课文 1.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我们可以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提示:王甚任之(1)—→王怒而疏屈平(2)—→屈平既绌(4) —→顷襄王怒而迁之(10)—→遂自沉汨罗以死(11) 点拨:任——疏——绌(黜)——迁——投 2.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 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 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 影响 3.认真研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1)从作者夹叙夹议的论述中,找出屈原的“志”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屈原的“志”主要体现在忠君爱国与坚持真理两方面。(1)忠君爱国:“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竭忠尽智,以事其君。”(2)坚持真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者也。” (2)作者司马迁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将其评价成什么? 点拨:司马迁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将其称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钦佩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这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4.认真研读第4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 (1)讨论归纳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第四段: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第五段:④复释张仪 第六段:⑤诸侯击楚 第七段: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点拨:这些事都是在“屈平既绌” 以后发生,说明罢黜屈原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这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命运,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楚王父子昏庸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 5. 研读第8—10自然段:? (1)?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点拨: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2)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8、9) 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间接评价《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指明了“圣君治国累世 而不见者”的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从这两段本身来看,从两个角度来写: ①从为臣角度写。屈原——被绌被迁而心系怀王 怀王——屡受秦骗却至死不悟 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②从为君——怀王角度写。运用议论方法,突出“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的后果。 (3)“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点拨: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6.第11自然段自然段,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同时,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三、拓展延伸 7.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因此,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 四、课堂总结 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司马迁把屈原个人遭遇同楚国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遭遇与祖国命运是休戚相关的。而这样不幸的政治遭遇和正道直行的品格,在屈辱与正义之间的抉择,与司马迁又是何等相似!司马迁景仰屈原,同情屈原,字里行间喷泻着激

文档评论(0)

150****848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