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
AS0601112 李杰华
摘要:“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鲁迅先生常常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本文通过分析“看客”在鲁迅小说的表现,分析“看客”成其为“看客”的最主要的原因,希望可以引起大家思考。
关键词:鲁迅 看客 原因 启示
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何其高,林贤治先生在《人间鲁迅》一书中也对鲁迅先生下了断言:“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确实,经过历史的考验,鲁迅这位“民族战士”终于成为了不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看客”形象得出一个道理。
一.看客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及其形象,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从来都是一名伟大的医生,先是一名“肉体医生”,后来弃医从文,于是便成为了一名“精神医生”。在他的手术刀下面,“看客”是一大焦点。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并且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就使看客有了普通性,广泛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真实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具有辛辣的批判意味。《祝福》中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都可以成为看客,祥林嫂和他们之间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祥林嫂身边的看客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柳妈和卫老婆子是下层看客的典型代表,她们身份低微,其实她们和祥林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罢了。可悲的是,她们这一类看客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这也是她们最让人觉得可悲的地方:被压迫却浑然不知,自己将自己蒙在鼓里。“‘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异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干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王只好把你据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1](第124—125页))“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做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2](第125页)这是“只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具”[3](第124页)的“善女人”[4](第124页)———柳妈的话。每一句每一顿都像针一样刺向祥林嫂的心,向祥林嫂疲惫不堪的心狠狠地撒了一把盐,但是柳妈并没有丝毫地觉悟和同情,她仍然把谈论祥林嫂当做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可谓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从这些下层的看客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是何等的麻木和愚钝,在看客的话语和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极大的可悲以及国民的劣根性!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在《祝福》中是作为上层人物兼“看客”而出现的。在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中,他们似乎没有什么表情,既没有同情,对祥林嫂的遭遇也没有感到特别的惊讶。在他们看来,发生在祥林嫂的事情都是再自然不过的,被婆婆劫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足以见其冷漠和麻木不仁。一定程度上,他们就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们对下层劳动者表现出来的除了冷漠还是冷漠。这种上层看客何其残酷、冷血、可恶、可悲、可恨!
在《阿Q正传》中,阿Q是看客,同时也是被看的对象。“‘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哎,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颈直劈下去道‘嚓’。。。。。。”[5](第72——73页)充当看客的身份,阿Q是兴高采烈的,觉得“好看”,说的时候也是饶有兴致的,而听者也是“听得出神”,这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呀!也是因为阿Q看过杀人,所以“阿Q这时在未庄人眼睛里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大约也没有什么语病的了。”[6](第73页)何等辛辣的讽刺和可悲!民众麻木的程度和可笑可悲的程度可想而知!最后,阿Q被推上了断头台,成为了被看的对象。“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跑一趟。”[7](第86页)这样的结尾不禁使人拍案称绝,鲁迅以“无异议”的舆论来结束《阿Q正传》,结束阿Q悲剧的一生,这样的方式最能引导读者进行思考,把文章推向了更深的一个层次。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常常可以轻易地对看客进行想像,想像他们的嘴脸,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