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8.1 预应力混凝土的一般概念;;(2)可按需要调整预应力的大小
(3)开裂前可按弹性方法分析
(4)可提高梁的抗剪承载力,但不提高抗弯承载力
(5)为高强度材料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6)构件自重减轻;(1)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使用荷载下不出现拉应力
(2)限值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使用荷载下允许出现拉应力但不出现裂缝
(3)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使用荷载下允许混凝土受拉区产生宽度不大的裂缝;8.2 施加预应力的方法 ;8.2.1 先张法;(a)张拉预应力钢筋
钢筋先在台座(或钢模)上张拉并锚固
(b)支模并浇捣混凝土
(c)放松并截断预应力钢筋
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按计算确定,且至少不低于强度设计值的75%)剪断(或放松)钢筋。
钢筋放松后将产生弹性回缩,但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阻止其回缩,因而混凝土获得预应力。★因此,对于先张法构件,预应力的传递是通过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实现的。;8.2.2 后张法 ; (a)制作混凝土构件
先制作构件并预留孔道
(b)张拉钢筋
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在孔道内穿入预应力钢筋、在构件上进行张拉
(c)张拉端锚固并对孔道灌浆
用锚具将钢筋在构件端部锚固,从而对构件施加预应力。钢筋锚固后,应对孔道进行压力灌浆。
★后张法构件的预应力是通过构件端部的锚具直接挤压混凝土而获得的 ;8.3 锚具和夾具;常见的锚具有:;夹片式锚具; 利用螺帽、垫板等的承压作用将预应力钢筋锚固在端部;墩头锚具;HVM张拉端——圆形锚工作锚板、夹片、锚垫板、螺旋筋、波纹管 ;HVM张拉端——BM型扁锚 ;;;;8.4.2 混凝土 ;8.5 张拉控制应力及预应力损失;产生的预应力大,抗裂性好 ; ②不能过高,以避免个别预应力钢筋被拉断,避免构件的预拉区或端部开裂,同时,过高的预应力会使破坏前缺乏预兆。
张拉控制应力应按表8.1的规定取用。 ;8.5.2 预应力损失值及其组合;(2). 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4)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l4;(5)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
混凝土受到预压后,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变形将引起受拉区和受压区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损失和 (收缩和徐变都导致构件长度缩短,预应力钢筋回缩)。在总的预应力损失中,此项损失值最大,约占总损失值的一半以上。;先张法构件
后张法构件 ;
式中 —受拉区预应力钢筋在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压应力,此时仅考虑混凝土预压前(第一批)的预应力损失值, (计算公式后面述及),即 ,
且不得大于0.5
非预应力钢筋中的应力值 应取为零;
—施加预应力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不低于0.75; ;
式中 —受拉区预应力钢筋在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压应力,此时仅考虑混凝土预压前(第一批)的预应力损失值, (计算公式后面述及),即 ,
且不得大于0.5
非预应力钢筋中的应力值 应取为零;
—施加预应力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不低于0.75; ; ρ —受拉区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筋率;
对先张法构件
对后张法构件
对于对称配置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构件,取ρ = ρ’ ,此时配筋率应按其钢筋截面面的一半进行计算;
A0、An—换算截面面积、净截面面积,计算方法详后。
;(6)用螺旋式预应力筋做配筋的环形构件对混凝土的局部挤压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l6; 2 预应力损失的组合;预应力总损失的下限值;3.减少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①采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和高标号水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采用级配好的骨料,加强振捣和养护,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损失。
②控制预应力钢筋放张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并控制混凝土的预压应力,以减少由于混凝土非线性徐变所引起的损失。
③对预应力钢筋进行超张拉,以减小钢筋松弛损失。 ④对后张法构件的曲线预应力钢筋采用两端张拉的方法,以减少预应力钢筋与管道壁之间的摩擦损失;但应与进行比较后确定。
⑤选择变形小和钢筋内缩小的锚夹具,尽量减少垫板的数量,增加先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