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张冠李戴的“马克思名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被张冠李戴的“马克思名言” 2006-01-13 作者:赵刚 ■赵刚 翻看报刊杂志,常见不少文章引用马克思的一段“名言”来形容资本家追逐利润的贪婪:“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引用者,言之凿凿;阅读者,深信不疑。谁都不曾认真思考,也不曾细心考证此番言论是否出于马翁之口? 笔者才疏学浅,不过,二十多年前曾通读过《资本论》,印象中依稀记得这段名言的始作俑者并非马克思。经查证,果然如此。 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第七节中的注释中,笔者查到了此番话的原出处。原文如下:“《季刊评论员》说,资本会逃避动乱和纷争,是胆怯的。这当然是真的,却不是全面的真理。像自然据说惧怕真空一样,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走私和奴隶贸易就是证据。(邓宁格:《工会与罢工》第36页)”(见《资本论》第一卷,第839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显而易见,马克思在其论著《资本论》中根本就没有说过此番话,甚至都没有正式引用过,这段话只不过在文章的注释中出现。据此而论,如果说到“资本胆壮论”的知识产权,确实应当归于邓宁格先生所有,而非马克思博士。 尽管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名言,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上述论断的客观、公正、科学和精彩。马克思所以要用它作为注释,也是为说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充满着“原罪”和资本的贪婪。从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来看,它是以牺牲道德、挑战法律、蔑视人性为代价,充满着血腥和肮脏。“资本来到世间,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同时,马克思将邓宁格的对于资本疯狂追逐利润的描述,作为自己论述的一个注释。 本来,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只要认真翻一翻《资本论》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误会。可为什么会出现将“马克思名言”张冠李戴长时间视而不见的现象,而诸多报刊也连篇累牍地以讹传讹呢?笔者以为,造成这种现象更深的原因主要是:在权威或名人面前,国人习惯于“高山仰止,私所仰慕”,既不敢质疑,更不敢批判。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流传千年的祖训,必须坚持,动摇不得。作为工人阶级领袖的马克思的地位崇高无比,其所言所论更是不容置疑,尤其还是对资本主义罪恶与无耻的揭露,拍手叫好还来不及呢,哪还顾得上辨别真假?以这样的心态看待和处理事物,不能不说中国人的人格出了毛病。 笔者这里所讲的人格是包括灵魂或精神在内的人的全部本身,也就是孙隆基博士所说:英文中用oneself这种人格指称的个人,是一个具有“完整形态的精神主体”。(见孙隆基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第2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认为在一些具体的人际关系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人格”。在中国人的语境中,人格的含义往往是指人的品行,是一个道德标准,而不像西方文化中所认定的是个体的灵魂的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一个人只有从所有的社会角色中脱离出来,并且以“自我”作为一个基础,他的“存在”才开始浮现,灵魂是永远依附于个人,而上帝就是个人“灵魂”的认同对象。有了这样的个体灵魂观念,也就顺理成章地明确了“自我”疆界。正如孙隆基所说:“中国人对‘人’下的定义,正好是将明确的‘自我’疆界铲除,而这个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说中国人没有精神形态,只不过是想指出中国人的“个体”的精神形态,往往必须在别人“身上”才能完成,因此,仍然是符合“仁者,人也”的定义。梁漱溟老先生曾有精辟论述:“中国人原来个个都是顺民,同时亦个个都是皇帝。当他在家里关起门来,对于老婆孩子,他便是皇帝。出得门来,以其恭顺和平之第二天性,及其独擅之‘吃亏哲学’,遇事随和,他便是顺民。” 当把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交由对方进行道德化、规范化的时候,“中国的民族心,有些是早就给我们的圣君贤相武将帮闲之辈征服了。”(鲁迅语)在这样的文化结构下,中国人的“心”是社会化、他人化、被动化的。中国老百姓也必然造成自我压缩的人格,很难产生独立的人格系统,而少数统治阶层却呈现自我扩张的人格,时时处处以救世主自居。由此,不难解释,为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