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是建筑而非考古.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子勋:心理咨询是建筑而非考古 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咨询感兴趣,把它当成解决心理困惑的途径,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社会的需求开始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但是,如何理性认识心理咨询,把它看作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在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挥合适的效果,还是值得探讨的话题。——编者 不能用归因论机械地理解心理分析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某些心理咨询和心理类节目中,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总是习惯地被归因为童年创伤,随着童年的硬壳被层层剥开,当事人开始卸下防御的盔甲,流泪、伤心、发泄、控诉……似乎到此为止,根源找到,伤口愈合,问题迎刃而解。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心理专家李子勋认为,事实上,很多事件并没有线性的逻辑和关系,“所以,咨询师不能用简单的因果思维来看待事物,认为任何结果都‘应该’有它的原因。世界上的事物之间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因果关系,人们之所以执著地去寻找因果,是由惯常的思维模式决定的。” 有的心理医生用归因论机械地理解心理分析,不仅不能帮助当事人,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比如有的医生会说,你现在这种情况,一定与小时候受到过父亲的暴力有关,你好好想一想,当事人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小时候挨过父亲一巴掌”的例证,咨询师恍然大悟:“看,就是因为这个现在的你也有暴力倾向。” “这样的心理治疗太简单了,一个傻子都可以做。”李子勋接着解释,在这类咨询师的眼中,心理学实际上是考古学,去挖掘你埋藏在记忆中的各种体验,他们以为在当事人身上找到的故事肯定是真实发生的,事实上不一定。咨询师的诱导、暗示往往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因为,任何人都会从纷繁的经历中找出匹配或迎合心理治疗师的内容,当这个描述一旦形成,当事人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成了这样的人。而实际上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很丰富,活到如今的20多岁,50多岁,什么样的事件没经历过呢? 治疗师的内心地图决定了咨询如何推进 李子勋曾参与过这样的实验:由三个人组织一个家庭摆在那儿,让不同的咨询师去问,结果问出了不同的故事。在这个实验中,李子勋发现,咨询师的问题是具有导向性的,如果符合当事人的情形,当事人会回答“是”,如果不符合,当事人就摇头或者不愿回答,接着咨询师又会朝着自己的猜想去问。这就出现了每个咨询师都可以为当事人建构一个故事,结果还会很得意:“看,我终于把他们的问题找到了。” “在很多咨询中,悲伤的故事之所以源源不断地呈现出来,很可能是因为咨询师想从当事人的悲伤中‘获益’,通过当事人的悲伤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李子勋的观点十分有趣。他说,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你是自卑的,但自卑不是你,你还有比自卑多得多的东西。自卑的同时你是自信的,骄傲的,很棒的。在与当事人的交流中,咨询师需要哪方面的信息就去探询哪方面。” 李子勋说:“假如咨询师对当事人糟糕的东西感兴趣,当事人总会告诉他比原来更糟糕的故事。因为当事人会无形中把咨询师的期待放进去,会无意识地迎合咨询师——是咨询师内在的内心地图决定了咨询如何继续推进。” 实际上,当事人未必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心理治疗没有绝对的真实,而是在建构真实。”记忆是随时随地的建构创立出来的,一个人5岁时讲一件事和10岁时讲可能是不同的,等到50岁时再讲,就会加入更多那个年龄的认识。记忆是不可靠的,因此单凭记忆去追溯人成长的心理学也是不可靠的。 “咨询师应该把心理学看作建筑学,而非考古学,不是追溯当事人的真实,而是要利用当事人的事件和故事,找到记忆中比较有利的资源,建构让当事人的内心感觉好的故事。”他说,试想,如果每个人了解了心理学,都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给自己找麻烦,那心理学就不是积极的科学,本身就应该被摧毁掉。 ?没有什么是对的,只有对当事人有效的才是对的 李子勋认为,目前国内许多心理医生自学一点书本知识,考取一个资格证书就去给别人治疗。他们凭着自己的热忱,在现实中运用各种可能已经非常陈旧的理论去对待当事人,甚至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当事人,非常危险。 “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应该以多元为导向,以当事人为中心去思考,而不是符合什么理论。”李子勋举例,比如“共情”,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在共情,用共情的标准化语言去和当事人对话,那就不是真正的共情。真正的共情是关注当事人当下的感受,用自己的魅力、人格、表情等难以描述的信息让当事人信任,觉得心里舒服,继而觉得你们的交谈是“有效”的,这才是真正的共情。 ?他介绍,21世纪心理学有了突破性进展,其中之一就是产生了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产生于混沌学,这种理论认为,在人能理解感知的世界之外存在一个自在世界,我们无法影响它的变化和发展,它是自组的。所以,很多事情不是人们能够预见、操控和认识的。人们以为自己认知了,那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所限只能看到这些,看到的这些可能也只是一个假象。 自组织理论打破了从前心理理论的神圣感,把以往人们对理论

文档评论(0)

helen8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